首页 > 新闻资讯 > 图片新闻 > 正文

淮安周恩来红军小学教育集团2015秋季体育文化节闭幕(图)

作者:潘东升 陈丛卫 发布时间:2015-11-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潘东升 陈丛卫)10月30日上午,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校园内彩旗飘扬、鼓乐喧天,“翱翔杯”周恩来红军小学教育集团2015秋季运动会暨体育文化节闭幕式在该校运动场隆重举行。南京军区联勤部原部长、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开国上将杨得志之子解放军少将、周恩来红军小学名誉校长杨建华,南京军区第15分部参谋长、大校朱华, 淮安区委常委、人武部长胡建武,淮安区副区长胡金浪,淮安区教育局局长咸勇等出席开幕式。周恩来红军小学集团4000多名师生代表和部分家长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周恩来红军小学校长管晓蓉主持。首先上场的是国旗、集团旗、校徽、运动会会徽方阵,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神圣的乐曲在校护旗手的护卫下缓缓进场。旗手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手擎旗帜,步伐坚定;运动会会徽以“飞”为元素,设计成“飞翔的雏鹰”形象,融火炬、奔跑等意象于一体,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表达了红军娃们传承周恩来风范,努力向上,不断进取的高尚追求。

穿着漂亮的服装,迈着整齐的步伐,鲜花方阵、彩旗方阵、乒乓球方阵、羽毛球方阵、足球方阵、篮球方阵、花环方阵、气球方阵、腰鼓方阵也紧随其后,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各个校区代表队、裁判员代表队在观众的呐喊声中闪亮登场。他们雄姿英发,昂首挺胸,给这绿茵场地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庄严的升旗仪式后,周恩来红军小学集团总校长王其明致辞,他代表集团一万多名师生,对百忙之中前来指导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精心准备此次体育盛会的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大会工作人员和运动健儿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咸勇局长代表淮安区教育局对本届运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希望孩子们在比赛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体味拼搏的乐趣,用奋勇争先的精神去创造崭新的未来!他希望周恩来红军小学教育集团越办越好,为全区教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杨建华将军亲切讲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充分肯定了周恩来红军小学教育集团几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对红小集团全体师生作出的努力表示深深的敬意。杨将军勉励红军娃们在充分享受优越的教学条件时,一定要珍惜在学校里的宝贵时光,努力培养好品德、锻炼好身体,学好知识,将来把学到知识倾力用于民族复兴大业,为中华民族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运动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文化的盛会、艺术的盛会。实小校区的300名团体操队员精神抖擞,伴随着铿锵的鼓乐,展现了不同的队列队形,展示了实小团结一致辞,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红小西校区的团体操《同在阳光下》,在200多名孩子的表演下如朝阳舞动着时代的臂膀,奏响时代的乐章,校园因他们而生机勃勃,全场因他们而欢声荡漾;一只只黑白相间的足球在东校区孩子的脚下犹如灵蛇,“健康足球”、“魅力足球”、“和谐足球”向我们展示它靓丽的身姿;红小本部的大型团体操《飞翔的雏鹰》一登场,气势恢宏,变化奇妙,寓意深刻,“四个方阵、五角星、长方形、校徽、五环”等图案在孩子们灵动、娴熟的演绎下一气呵成,交相辉映,将开幕式推向高潮。团体节目表演充分展示了红小教育集团体育文化的多元特色,展现了红小集团校园艺体教育的丰硕成果,为全校师生呈现了一台丰盛的文化大餐,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精彩纷呈的开幕式在呐喊声、欢呼声和锣鼓声中落下帷幕,接下来是精彩的运动赛事,由杨建华将军打响运动会的第一枪。看跑道上,运动健儿们风驰电掣,你追我赶;跳高、跳远场地上一次次的腾空一跃,令人振奋、让人激动;观众席上,更是激情澎湃,呐喊震天;各校区的小通讯员们及时将赛场信息传到广播室播报,鼓舞着运动员们奋勇拼搏,争创佳绩。红军娃爬铁索桥比赛展示的红军小学特色,在该校长征园里的微缩景观铁索桥上,小红军娃们各显本领,进行过铁索的比赛。摇晃的铁索锤炼着孩子们的胆量,更是对红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近年来,周恩来红军小学教育集团在打造全国一流硬件建设的同时,在软件建设上以校园“四季八节”为抓手,着力实施美好教育。集团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学生在省内外各类体育比赛中多次获大奖。此次运动会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加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的顽强拼搏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推进了周恩来红军小学教育集团体育工作健康发展。

(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