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方)长期以来,河海大学高度重视师生爱国主义教育。近些年,通过在校园内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凉山丛葬地开展“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有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珍视历史,发挥阵地作用。通过挖掘历史,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凉山丛葬地的作用,熔铸成为河海人的共同记忆。在1937年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数以千计无辜同胞在清凉山附近遇难。1985年,在校园内建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2006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在首个“国家公祭日”期间,学校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凉山丛葬地成为南京17个丛葬地之一,作为唯一一所高校选点,受到中央电视台和江苏卫视的直播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凝聚共识,承继优良传统。自纪念碑建立以来的三十年里,每年的12月13日,河海师生都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悼念遇难同胞。逢五逢十,还组织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校把爱国主义凝聚成师生共识,并成为始终如一的优良传统。“河海”诞生于国家危难之时,肩负起治水救国的使命担当,开启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水利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院校—华东水利学院,拉开了治水报国的历史帷幕;进入新世纪以来,顺应国家治水的新要求,踏上兴水强国的新征程。
丰富途径,加强爱国教育。借助公祭活动,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丰富活动形式,有效增强了师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在近两年的“国家公祭日”期间,组织了学生骨干教育活动、国防生主题教育活动、青年志愿者协会烛光祭、主题党日团日及班会、观看“让记忆照亮未来”国家公祭原创微视频大赛获奖作品等活动,通过宣誓、签名、手折紫金草和千纸鹤、点亮烛光、电影展、发放宣传手册、陈列展板以及签名墙等形式,寄托对遇难同胞的哀思,让师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和平时代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正能量。
(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