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蒋盼盼 陈静) 为了深入探讨儿童本位课程的理念与实践,正确认识“未来课程”的建设内涵,提升学校的育人品质,7月10日,扬州市梅岭小学迎来了每年一度的文化盛会——“看见”儿童:探寻儿童本位课程的变革之道活动,通过工作回顾、“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回顾、教学观摩、专家演讲、文化沙龙等形式,展示学校“儿童本位”的课程理念和教学变革,从而促进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这是扬州市梅岭小学第八届暑期培训活动,也该校是“常春藤学院”品牌做大、内涵突破、规模升级后的再次出发。儿童立场之凸显、研究个性之鲜明、未来方向之明晰,是历届“常春藤学院”培训活动之首。
儿童本位课程是以儿童为课程核心,以生长为课程特质,以联结为课程样态。本次活动有幸邀请了国家督学成尚荣,复旦大学黄霖,南京大学范红军,苏州大学杨海明、陈国安,华东师范大学郑太年等知名专家、学者,我们也将迎来徐斌、常丽华、唐晓勇等著名教师与老师们培训、互动交流。
“常春藤”学院发展至今,上级行政领导的关怀是不可或缺的动力,在今天的开幕仪式上,刘马根副书记、周应华副局长和《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先生分别致辞。在发言中他们这样评价扬州市梅岭小学:在梅岭,一切因为儿童。梅岭是以一个先行者的姿态,拥有一支充满活力的团队,坚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让实践与理想彼此照进、深度融合。
探寻儿童本位课程的变革之道不仅仅是当下梅岭所选择的如何“看见”儿童的思考和实践的路径,且“看见”儿童背后有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意蕴。扬州市梅岭小学校长陈文艳对常春藤的发展历程和大会主题进行了回顾和阐释,从对年度主题的梳理中,从数字“七”说起“七”与梅岭的历史渊源,接着提炼出三个关键词:文化、课程、儿童。今年,梅岭开始重新思考与构建“儿童与课程”的关系,探寻“儿童本位”的教育变革,梅岭在这条践行之路上提出更深层次的寻找,即“看见”儿童”,因为只有真的“看见”才能拥有真的相信,只有真的相信才能带来嬗变的勇气,才能发生真的改变。对于以“办面向未来的学校”为愿景的梅岭来说,对于“什么是儿童”的追问从没有停止过,更为重要的是,梅岭从教育的中心聚焦教育的核心即课程领域,并以儿童本位课程为学校发展的价值与实践追求,最终让儿童成为人生意义的创造者。
在上午的专家点评环节,“常春藤学院”再次邀请到了梅岭的老朋友,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感叹于这位睿智老人惊人的记忆力、对教育的理解之深、对课堂本质的辟喻之精、以及对学科建设的灼见之真。成尚荣先生围绕大会主题“看见”:儿童探寻儿童本位课程的变革之道,进行了鲜明详细的阐述。儿童和教师其实需要两种课程相互照应,看见儿童、发现自己,教育改革的关键词是不忘初心,要直抵教育的核心。
下午,在各学科负责人介绍完学科整体框架后,语、数、英及综合学科教师代表在台上就“聚焦课改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展开了别开生面的主题沙龙探讨。最后科学特级教师曾宝俊做了总结概括,课改应追求零距离,上学生喜欢的课,并且希望以后的教育一公里能在评价上更多地重注孩子的成长。
随后,原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辜伟节对扬州市梅岭小学的课程改革做出了指导性的点评。他认为,最后一公里就是知道到做到的距离。接着他高度评价了此次活动的五大特质、五点价值,特别肯定了扬州市梅岭小学的三个贡献:凸显了儿童课程立场;突破了课改“高原地”;突显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的个性特征,在定义自己的个性主张后创新了自己的教学。同时提出了两个期待:抓住机遇,努力突显课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载体;用课程教学新期待来促进课程教学的转型,始终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这是辜所对扬州市梅岭小学的两个期待,也是所有梅岭人的共同的期许。
回到学院,开辟一条区域均衡、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的新路,让老师们“看见”儿童,“看见”群体之中的自我存在,再度明晰未来的方向,汇聚一起出发的力量,这是扬州市梅岭小学不变的宗旨。“看见”儿童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永远在路上。每一年的“常春藤学院”让我们感受到了与大师的思想撞击和梅岭的教育情怀,必将化作老师们的精神基因和行动追求。
(扬州市梅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