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视点 > 正文

毕业生随意撂挑子,岗前预防针要打好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2-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年高于95%,然而在高就业率的背后,却是学生随意离岗、不辞而别,甚至集体返校的怪现象,“流失率”同样很高。 

  毕业生随意撂挑子,岗前预防针要打好 

 

  李华 绘

  笔者所在学校,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笔者收到一份由6名学生集体向学校写的申请,内容如下:

  尊敬的学校领导: 

  我们是今年8月中旬应聘到**公司的学生,被安排在江西某地工作。在工地上他们不把我们当人看,我们也适应不了公司的管理,不得不返回学校。虽然我们已经毕业,学校也给我们安排了工作,但是我们还是请求学校慈悲为怀,重新为我们安排工作。 

  学生:***等 

  收到信件后,笔者约谈了几位学生。学生们情绪激动,七嘴八舌地从不同侧面“痛陈”了所在公司的9条罪状:一是到达当地火车站的时候,公司没有派人去接;二是工地上连张吃饭的桌子都没有;三是饭菜太辣受不了;四是项目负责人说话太粗鲁,有时还骂人;五是有时候白天让睡觉,凌晨3点却被喊起来干活(注:铁路上封闭点施工);六是很大块铁疙瘩(注:转辙机),硬是让我们抬;七是上网不方便,工作之余太单调;八是有时候早上出去,到晚上才能回来,一干就是一天,中午吃饭也在工地;九是江西太热还潮湿,天天下雨。

  鸡毛蒜皮“炒”企业 

  经过长期的毕业生追踪调查我们发现,像这种因为一两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把企业“炒”掉的并不在少数。我们的学生虽然对未来充满期待,但却不知道如何去正确面对,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常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有时候,在一点点的不顺心和挫折面前,就轻言放弃或败下阵来,导致出现顶岗实习和就业中的高流失现象,对职业教育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麻烦和损失。

  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学习了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不等于具备了上岗的条件。现实中,他们不是技能水平达不到,也不是工作干不了,问题出现在其他方面。这里有企业的问题、社会的影响,更多的则是学校的责任和学生个人的原因。

  从学校来看,我们的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构建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教育,这反映出我们的教育触角还不到位。虽然我们天天在喊“与企业无缝对接”,但我们的教学还远未实现与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对接,学校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取得了技能证,就可以上岗工作;发放了毕业证,就可以把学生送出学校大门。

  从学生来讲,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个人定位不准,拿自己当大牌,遇到问题缺少沟通;二是对社会环境认识了解不够,没有实现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三是对企业的工作特点、运作模式不熟悉,不了解企业文化;四是环境适应能力太差,怕苦怕累;五是遇事总是以个人为中心,不懂得珍惜,意气用事。

  由此看来,加强毕业生的岗前教育,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势在必行。

  岗前教育存在空白 

  岗前教育最早见于企业,是企业为新员工上岗进行的入职教育。这种教育培训往往很简单,内容无非是企业的历史沿革、企业文化、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等方面。一是对岗前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企业里,通常认为培训可有可无,往往走过场。二是培训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终极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这就造成了在培训内容上的功利化,较少考虑员工个人的生涯发展。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学校基本上不承担岗前教育任务,多数学校在岗前教育方面是空白,即使有安排,也缺乏对具体问题的表述和指导,更别提有专门的教材和专门配备的教师了。对此比较重视的学校,也顶多是安排一两场毕业教育,请杰出校友分享自己的工作感悟。许多职校,由于学生离校(顶岗实习或就业)时间不统一,这个过程往往就没有了。

  职校生从年龄上来讲,尚处于成长期,从思想、行为、知识等方面来讲,还处在认知期。如果在岗前对学生加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前打上“预防针”,学生就业后的高流失现象必定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学生的“免疫力”必定增强。

  理性规划职业生涯 

  教师、内容、方法是做好岗前教育的三个关键要素。

  首先,是师资。教师是做好岗前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岗前教育教师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启蒙老师,应该是全才,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以下是对从事岗前教育教学的教师的几点素质要求:一、具备积极向上、符合社会潮流的价值观,品德高尚,正直正派;二、社会阅历丰富;三、对行业企业有深刻认识,对企业管理和生产运作过程熟悉;四、对法律法规,尤其是劳动合同法有深刻理解;五、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有所了解;六、对学生所学专业有所了解;七、具备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能够解释就业政策,对毕业生就业流程熟悉。

  其次,是内容。岗前教育的内容选择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注意针对性,不能一本教材选定后,或者一份教案准备好后,对所有的学生都一样,如此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和希望的效果。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要考虑适应学生特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在中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习惯形象性的思维,他们是娇生惯养的一代,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缺陷,但他们渴望得到承认。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必须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甚至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就业单位、不同的年龄段(小中专、大中专、短训班、非学历班等)、到特定工作环境中去的学生,内容都应有所侧重。二要适应企业需要。要重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并认可企业文化。同时,还要针对企业提出的特殊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三要适应社会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是社会普遍认可和倡导的道德法制和人生视角,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学内容不应偏离这个范畴。此外,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的观念、认知会有所不同,要注意挖掘时代的核心问题、近期内学生经常出现的普遍性问题,以不断更新和调整教育内容。

  再次,是实施方法与途径。方法得当,手段合适,教学活动就显得生动有趣,学生就容易理解,教学目的也更容易达到。岗前教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以增加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比如,可以是专题报告会,可以请企业的领导、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往届有成就的学生作专题报告,尤其是学生的学兄、学姐最为适宜,对学生来讲,他们不但亲切,而且鲜活;可以是座谈会,形式比起课堂来,更随意、更自由,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能使学生们与教师或师傅面对面相互交流信息;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有关单位参观访问,巩固知识和技能;可以案例研讨,引导学生就工作中某一典型事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讨论和收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集思广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开设就业指导课,安排岗前教育内容;可以互动模拟和角色扮演,以实际例子让学生明辨是非,通过交流、互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亲身参与,获得正确的认知、技能和正确的行为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可以是课程渗透:在专业课教学、实训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内容和理念。

  岗前教育是毕业生理性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开始,教育的结果意味着毕业生必须放弃某些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去适应新的组织要求和目标,学习新的工作准则和有效的工作行为,建立符合实际的期望和积极的态度。希望职业院校都能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岗前教育工作,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岗前教育团队,他们可以是德育课教师、招生就业办的老师、实训指导教师、学校领导,也可以是企业的部门主管、老员工、老师傅、项目经理、指挥长以及成长较快的往届毕业生等,把岗前教育工作做实、做细,为稳定学生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这同时也是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王怀钦 系河南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沈大雷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