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新方案发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诸多新变化,我们广大中小学生家长该如何应对?本期“特别关注”栏目,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帮家长们深入解读高考新方案,帮孩子们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和发展方案。
如何应对高考新方案?
专家观点
应对新方案,须有跨界意识
凌宗伟(家教专家)
江苏高考新方案向社会公布以来,引起了剧烈的“舆论地震”,凡是关注教育的人,几乎都在念兹在兹。那么,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家长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
新方案的最大亮点,是“3+3”的考试模式。语数外三门作为必修科目的地位,岿然不动。但我们也发现,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脚步的加快,英语分数非但没有被削弱,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强化。对此,很多家长的解读稍有偏差:一是认为需要补习或强化英语学科,不然孩子会吃亏;二是认为听力口语改成一年两考,必将加重英语学科的课业负担。当然,家长们的意见并非没有道理,可是“全球化”的背景却被人们忽视了。也就是说,家长不能让孩子“死读书”“死做题”,而是要有更加长远的目光和更为广阔的胸襟。高考改革,其实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它暗示着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机遇。将来的社会不需要“下笔万言,胸无一策”的书呆子,不需要只会“哑巴英语”的“人才”,不需要解方程的高手,也不需要强记唐诗三百首的“复读机”,需要的是一种将世界视作“地球村”的跨界型人才。
家长对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孩子语数外的学习,需要有更多的开放性,多关注孩子的阅读,多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比如语文学习,要引导孩子在“就事论事”中学会思辨与批判,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由聚焦走向发散,在发散的基础上再聚焦,而不要“唆使”他们寻找应试的秘籍。未来的世界需要跨界型人才,语数外作为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高考分数上,更主要的,是其作为孩子“跨界”必需的“粘合剂”、作为一个人的“生命底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高考新方案体现“跨界”思想的另一方面,是三门选修课。从前“3+2”模式下,是分文理的,即文科须以“历史”为默认选项,再辅以政治或地理,“理科”须以“物理”为基础学科,再配上生物或化学。换句话说,实际上是将“人才”的选定限制在上述四种范围内(当然,也有“物理-地理”等少数选修组合方式)。新高考模式下,因“跨界思想”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抹平了“文科”与“理科”之间的意识边界,理论上可以有20种组合。这让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走班制”逐渐开始流行,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环境下的前卫教学方式慢慢取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可以更自由地、因人而异地选择发展方向和成长路径。曾经被认为是“偏科”的孩子或许会因个性鲜明、特色突出而具有先发优势,那些成绩看似四平八稳的孩子却在选课上面临新的考验和压力。
在此形势下,家长不妨可以做的是——
正确认识手机与网络的工具性。“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要引导孩子在网络时代学会“诗意地栖居”。今后的世界之所以有“跨界”的特征,实际上就是数字化时代的确让人、信息、思想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简便,单一而闭塞的人注定是难有大作为的。
积极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而不是“考什么学什么”。让孩子的才华在某些方面崭露头角的意义,远远大于一个平平庸庸、四平八稳的“好学生”。
改变孩子,从家长开始。只有我们家长自己觉察到“高考”转型的意义和启示不在于“高考”本身,而是时代、社会、科技共同选择的结果,那么才会在教育孩子时更加开明、科学和卓有成效。
教师评论
加强专业理性下的家校合作
邱磊(教师)
“3+3”的高考新方案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期待中,终于与大家见面。细细分析,该套方案,虽然处处都在讲如何考查学生的学科水平,如何填报志愿,如何录取等方面,但究其核心,其实是对教师的敬业精神、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成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家长的角色也应有一定的转变。
就必修科目来说,英语的地位在巩固中略有上升,尤其是一年两考的制度,让偶然性因素减到最小。教师不但要有更为扎实的专业素养、科学的教学观、课堂观、儿童观,还要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确定两次考试的战略选择。因此,家长需要紧密观察孩子的知识掌握能力,听取老师的改进建议,跟进老师的作业安排、训练实施(口语、听力等)。
从选修课的角度说,如何确定最后选定的三门课程?除了孩子个人意愿、家长自身观察以外,作为专业从业者,教师给出的意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教师会从孩子的兴趣、发展、潜力等综合角度判断,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优化学生的成长路径,使之花最小的力气,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果。
所以,“3+3”高考方案下,家校合作不但应该更为密切,同时要在深度上有新的突破,体现足够的专业理性。“家校通”等平台的确是家长了解学校、教师发布信息的平台,但传统的家庭走访、家长进校园等形式不可以丢,班级还可以设立“班级开放日”邀请家长前来观摩、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上“公开课”、编制详细的“学生档案”等方式,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状态有清楚而细致的了解。
总之,教师的角色在新的高考模式下得到了强化,他们对孩子实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甚至将对其一生奠定不可逆转的基础。所以,加强和深入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在“本能爱孩子”的家长和“科学爱孩子”的教师之间构建一条彼此互通、信任的桥梁,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家长热议
让教育顺应孩子的禀赋
季勇(学生家长)
在我们家长眼里,高考新方案最大的价值就是给孩子增加了很多选择的空间。比如,除了语数外三门计分,六门选测科目也将有三门分数计入总分。这三门就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去选择。
我们知道,孩子是多元的,孩子的智力构成也是多元的,计入高考的科目也应该是多元的,基于孩子选择的。我们的高考科目越少,限制越多,就越限制了孩子的多元发展。我们很多孩子也许对语数外三门主科中某一两门科目不感兴趣,但在一些小科目方面很有天赋,按照以往的方案,他们必须极其努力地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主科科目上,最后也并不一定有好的效果。许多孩子某些小科目的天赋就这样被消磨,这也是一种隐性的人才流失。
而就高考新方案本身而言,因为有了选择,我们的孩子可以不用像以前一样千方百计地去补差,而是可以寻找自己的天赋科目和优势科目。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想必不会学得很痛苦。而且,因为感兴趣,他们能挖掘出学习的潜能,并由此找到职业方向、人生兴趣。我们的教育也就可以真正实现教育家杜威所言——“顺应孩子的禀赋”。
高考新方案的喜与忧
从晓(学生家长)
我儿子在一所老牌初中上初一,数学不错,在年级里一直名列前茅,小学时就在各类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但语文、英语平平,因此成绩在学校居于中游。
我作为2018届学生的家长,在高考新方案出台之际,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儿子赶上了一个好时期,现行的“3+2”模式对他很不利,而现在“3+3”的新模式,并且选修的“3”不再以等级,而是以分数计入总分,无疑是大批像我儿子这样的学生的福音,这也无疑有利于国家选拔科技人才。
但内心还是有些隐隐担忧。这个“3”是自由组合吗?如果是,那么多的组合方式学校如何开课?如何管理?现在某些大城市比较时髦的走班制,效果究竟如何?像我儿子这样不够自觉的男生,如果在上选修课时偷偷去操场踢球,甚至溜出去上网,学校能像班级授课那样很快察觉吗?选修课会不会成为教育管理的真空区域?
改革总是朝着美好的方向,但愿我的想法是“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