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一张安稳的书桌”远远不够
如何让随迁子女在“呵护”中成长?
《中国教育报》6月4日一版头条以《随迁子女就学“门槛”该设多高》为题,报道了新疆乌鲁木齐市全力保障随迁子女就学的新闻,引发一些热心读者和专家学者对随迁子女能否在流入地接受到良好教育的关注。新疆教科院科研中心主任欧阳志认为,对随迁子女来说,仅有“一张安稳的书桌”远远不够,在流入地能否健康成长更加重要。
虽然已经13岁了,但王丹(化名)却没有上过一天学。随父母来到乌鲁木齐后,乌鲁木齐市第44小学安排他和三年级学生一起读书。
“一年级都是6岁的孩子,把一个13岁的孩子放在一年级不合适。”乌鲁木齐市第44小学校长刘戈利说,“针对这样的学生,学校为他们专门成立了教师帮助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把一年级、二年级的课程补上,以便这些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
为了解随迁子女的家庭情况,乌鲁木齐市各学校的教师每学期都要对其进行家访,然后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同时,通过家访,教师们也积极引导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要求家长尽量腾出时间和孩子交流、相处,培养亲子感情,让孩子健康成长。
“生源多、班额大、管理难、压力大是我们学校的典型特点。”乌鲁木齐市第116中学校长闫俊东说,“不管怎么难,把随迁子女的教育搞好,把他们培养好,是流入地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困难重重,但闫俊东还是根据随迁子女的特点,开设了一系列符合他们特点和实际的课程,以提高随迁子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015年,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的愿望,闫俊东专门开办了一个哈萨克语“双语班”,把57名随迁的哈萨克族学生集中起来,进行专门培养。
不少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的是服务行业,基本上都是早出晚归。孩子放学了,家里没人照管,怎么办?乌鲁木齐市74小学党支部书记陈升告诉记者:“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积极主动和社区合作,开办了‘6点半学校’,由社区提供场地,学校教师和社区人员一起为孩子提供帮助,让他们有一个安全而温暖的去处。”
欧阳志认为,针对随迁子女大幅增加给当地教育发展带来的压力和困难,乌鲁木齐市采取多项措施,竭尽全力进行解决,这种理念和做法,对其他随迁子女流入地是很好的示范,也有借鉴意义。“该市不仅通过建新学校、改扩建校舍来满足需要,还通过加强教研、配强师资、结对帮扶等措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令人感动。”欧阳志说,“无论是乌鲁木齐市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都把呵护随迁子女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确保随迁子女‘进得了校门、学得好知识’。”
“面对随迁子女给教育带来的困难和压力,我们通过均衡教师队伍、实施帮扶措施等迎难而上,让随迁子女和当地孩子一起健康成长。”采访中,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局长刘剑对记者说,“对随迁子女,我们从未区别对待。一视同仁的教育,让随迁子女得到了应有的关爱和呵护,从而在异地他乡也能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