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视点 > 正文

“小候鸟”进城,别成二次留守

作者:朱燕丹 黄红芳 发布时间:2016-07-18 来源: 《新华日报》

好不容易飞来团聚,父母却因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

“小候鸟”进城,别成二次留守

  新华调查

  每年暑假,总会有一些留守儿童来到城市,“小候鸟”们飞来与久别的父母团聚。但由于很多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城市暑假”往往成了一些“小候鸟”的“二次留守”。

  7月9日,南京一家专门服务于流动、留守儿童的民间组织——南京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在建邺区莲花北苑菜场顶楼,一个50平方米的大厅举办一年一度的免费公益夏令营,照例吸引了周边众多流动儿童。

  在为期一个月的夏令营中,小营员们除了在专业社工和企业志愿者带领下参加各种益智、娱乐、学习活动,还有机会走出去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如参与江苏教育电视台合作的“未来科学家”栏目,为孩子带来一期科学实验节目;参加与江苏七彩凤凰母语发展基金会为困境流动儿童开展为期4天的“你我相伴七彩阅读”夏令营;与香港民非组织联谊,分享两地的文化异同等等。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公益夏令营首次招募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一起开展为期7天的封闭式夏令营,城乡孩子同吃同住进行“友谊结对”。

  封闭式夏令营采取社会众筹的的方式,由有支付能力的家庭支付费用的方式,带动一名无支付能力的儿童参加夏令营,从而让流动儿童可以获得更多参与机会。据悉,封闭式夏令营预计招收20名左右的儿童。

  一直参与南京协作者公益夏令营组织的翟荣芳表示,公益夏令营举办了9年,在南京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每届夏令营孩子们都很开心,也觉得很有收获,但遗憾的是,流动儿童们看到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也见识了现代化的城市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却很少有机会了解城市家庭生活。希望通过此次城乡结对,“帮助流动儿童更好地了解城市生活,同时也可以促进城市儿童对和自己不同背景下成长的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对于这个活动,今年9岁的陈思远兴奋而期待。陈思远的父亲是长途司机,母亲在商场当售货员,小远从小由奶奶带着,6岁从老家来到了南京读书。“我们班里很多同学也是外地人,想看看南京人是怎么生活的!”

  “能不能让韩明宜也参加?”询问者是7岁的小营员韩明宜的外婆。今年9月,韩明宜即将步入小学,外婆想让他提前感受一下和哥哥姐姐的相处。南京协作者社工石艳表示,韩明宜年龄太小,恐无法参加封闭式夏令营。她说,全封闭式的夏令营要求报名的孩子尽量在8至14岁之间。报名之前,需要家长能对流动儿童做一些基础了解,“城市儿童大多缺少独立生活体验,大多数家长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方式,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通过和流动儿童的接触,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

  采访中,不少南京家庭都表示了强烈兴趣。夏令营的主要负责人石艳告诉记者,开营当天,已经有5个家庭明确表示想报名邀请流动儿童上门过夏令营。

  也有一些城市家庭认为此项活动很有意义,但实地了解了一些流动儿童的生存现状后又有一些担心。杜雪慧是一家保险公司的培训经理,女儿今年11岁,听说此项活动时非常感兴趣,特地跑到南京协作者了解流动儿童情况,但回去与家人商量后显得有些犹豫。杜雪慧说,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家庭条件与城里孩子相差很大,她担心流动儿童走进城市家庭,与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家庭零距离接触,如果引导不当会产生心里落差和自卑,这需要接收的城市家庭有很好的相处技巧,否则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杜雪慧的担心不无道理。采访中记者发现,参加夏令营的很多流动儿童的父母在城市没有固定住处,大多数租住在城乡结合部,并随城市拆迁不断搬家;有的则租住在城市狭窄的临时棚屋里。更多孩子则长期随老人留守在农村,不像城市孩子每天享受父母的关爱和温暖。

  翟荣芳也表示,由于很多流动儿童长期不与父母一起生活,难免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夏令营前期,主办方将会对孩子们的一些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同时也希望流动儿童的家长更多地参与配合,以促进双方更好地融合。

  研究流动儿童多年的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庄曦老师则认为南京协作者为流动儿童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只要精心安排,城乡孩子、城市家长的前期交流到位,城乡儿童结对完全可以促进相互交流和融合。”庄曦建议主办方安排此类活动时,最好先让孩子们在自然状态中交往、受挫、协调、融合后再选择结对,“注意要让小孩不要有强烈身份差异感,否则可能会影响流动儿童的自尊心。”

本报实习生 朱燕丹 本报记者 黄红芳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