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视点 > 正文

教师节该不该送礼?老师为避免收礼“智斗”家长

作者:田文荟 发布时间:2016-09-08 来源: 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9月8日讯 9月,是属于老师们的节日,10日将迎来第32个教师节。教师节怎么过?家长们在纠结要不要给老师送礼,殊不知老师也在纠结,面对家长的礼物该怎样巧妙地拒绝。他们的心声是什么?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家长说

  教师节将至得了送礼焦虑症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家长都有“送礼焦虑症”。“我本人是不想送的。但周围的人都送了。我不送岂不尴尬?”而有些家长的焦虑更进一步,市民韩女士表示,家长的“送礼之风”会直接影响孩子,“老师不一定会记得谁送了,但谁没送肯定记得。”

  昨天,记者随机调查了50名市民发现,对教师节送礼,赞成和反对的各占一半。“倒不是说有什么目的,也就是表表心意。”市民王先生说,只要端正心态,教师节送点小礼品无伤大雅,王先生还向记者透露,自己有个“家长微信群”,家长们经常讨论要不要给老师送礼。“大部分都送了点小礼品,比如贺卡、鲜花、最多也就是个护手霜之类。”他也强调,“但贵重的礼品一般是不送的。”

  而选择“不送”的家长则表示,“我相信我的孩子能用成绩打动老师,我不需要走旁门左道。”一位孩子的爸爸表示,向老师表达“敬意”是应该的。但方式方法有很多,送购物卡送烟酒显然是背道而驰。“成绩才是硬道理,还是应该花更多的心思在孩子的学习上,送礼只要心意到就行了。”

  一位市民则表示,“其实换位思考一下,有的家长送礼,老师也会尴尬。”他认为无论是为孩子还是老师考虑,家长都不该送礼。“家长在纠结送或者不送,老师也会纠结收还是不收。与其那么尴尬,倒不如不送。”

  老师说

  为避免收礼“智斗”家长

  眼瞅着教师节快到了,不仅家长陷入“送礼焦虑症”,老师的节日似乎也不好过,特别是面对微信群、朋友圈这些新媒体环境,很多老师坦言压力很大,甚至有些害怕。

  我市一所小学的王老师这些年来一直恪守“绝不收礼”的原则,但每年教师节前后,她觉得特别累,“家长会变着法子送礼,我还得想办法把礼还回去,为了躲避家长送礼,还得与家长‘斗智斗勇’。”

  “这几天,肯定不能穿有兜的衣服,防止家长硬塞,人一多,你又分不清楚人,还得躲来躲去,很是狼狈。”当面可以拒收,但寄过来的或没躲过去的怎么办?王老师通常采取的做法是把礼品快递回学生家里,但有些家长会再换个方法送过来,如此往返几次家长方才罢休。有些家长会惶恐“是不是老师不待见我家孩子”或是“老师太不给面子”,这也让王老师很苦恼,如何既拒绝收礼又能安抚家长的情绪?本来一个值得庆祝的教师节却在这种惶恐中度过着。

  充话费送红包更让老师头疼

  实物红包对老师是一个挑战,而遇到网络红包有些老师更觉得头疼了,因为并不是所有老师都会使用微信支付。

  “有的家长发信息给我,说给我充了话费,还有的加微信就直接发红包。”一位初中老师告诉记者,一开始遇到微信红包不知道咋回事,结果一点击,钱就收下了。“这可怎么办啊?钱进我账户啦!我怎么还回去啊?”不得不临时打电话向朋友求教,再把钱转回给学生家长。

  有时候转钱过去,家长迟迟不领红包,老师们更急了,赶紧翻出通讯录,找到家长电话,赶紧解释“自己是错领,希望家长赶紧点击领取”,好说歹说,仿佛是求人一般才让家长又领回红包,太折腾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每年教师节前学校都倡导孩子给老师送祝福,可以自己制作卡片等等,希望孩子们能从内心领悟教师节的本意,爱戴老师。

  专家说:良好沟通共同教育远胜过送礼

  “其实家长给老师送礼,很容易让老师与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关系发生异化,在不少老师眼里,这本身就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不尊重、不信任。”教育专家黄绯青表示,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非常不利。孩子们很单纯,一般表达都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家长送礼并且把送礼泛化为物质,很容易造成孩子情感表达“单一化”,过分追求物质,并且不知不觉间养成物质攀比、“遇事就要送礼”的观念,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黄绯青表示,大张旗鼓的送礼之风,不应该成为全社会的风尚,家长们的这种心态其实是对教师的极大误解,以为教师收到礼物后,就会感到满足。事实上,对于送礼,不少教师会感到很尴尬,甚至很不舒服,因为绝大多数教师从内心来说,最期待的是自己的学生都有上进心。其实作为家长,最好的礼物是平时多加强和老师的联系和交流,共同把孩子学习抓好、身体搞好,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样才能建立新型健康的家校关系,才能增进和谐融洽的师生感情。

  教育部:要安排教师定期体检和休养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各地各校要以庆祝教师节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利教惠师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要落实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的法律规定,保证教师身心健康。要重点关注乡村一线教师、受灾教师、离退休老教师、贫困教师以及因公殉职教职工家属,开展走访慰问活动,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通知表示,各地各校要为好老师源源不断涌现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教师培养培训改革,不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要深化教师准入、职称、评价、薪酬等方面改革,改进教师管理,激发教师活力。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