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缪婧萱
我国高校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对高校国际化进程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应如何应对留学生人数增长带来的影响,是当前留学生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留学生人数的增长
对高校国际化进程的有利影响
拓展国际化师资渠道,增强国际化人才培养 我国高校师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国际化师资匮乏,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应对留学生规模的扩张,我国高校通过直接引进国际化教师人才,或外派教师出国培训、学习、研究,提高了高校国际化的影响力。
提高国际化管理能力,满足留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必然需要引进国际化高水平管理人才,或自己培养有能力的人才管理队伍,提升管理队伍国际化水平。留学生在文化、政治、宗教信仰等方面与国内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以对留学生的管理方式必须是国际化的,以此促进留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
促进教学课程与国际接轨,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 留学生人数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课程安排,促使其与国际接轨。高校可以与世界著名大学共同成立交流合作处,制订计划拓展学生的国际化水平。与留学生的相互学习与合作,为国内学生带来了国际的气息与活力;学生通过外国名校交换项目,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化水平。
留学生人数的增长
对高校国际化进程的不利影响
高校文化本土化影响大,国际文化整合难度大 中国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使留学生无法适应甚至无法理解中国文化,容易对校园生活产生不自觉的排斥感。有些高校学生乃至教师对外国文化接纳程度较低,对他国文化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也给外国留学生造成不少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困扰。有的留学生甚至因为害怕过多暴露于中国高校文化中,慢慢形成消极避世型人格,产生人际关系障碍。
教育投入不足,阻碍高校国际化发展 我国高校主要依靠的是单一的政府财政拨款,造成了许多高校基础设施不足、水平落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学生规模的增长。对于留学生来说,虽然近年来公费生比例不断增长,且中国政府奖学金从项目数量和拨款总额上均有大幅提高,但是平均到学生个人的奖学金额度并未明显增长。因此,为支持高校国际化教育的长足发展,必须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
学科发展不均衡,难以成为国际人才培养的摇篮 虽然留学生人数逐渐增多,但我国的留学生课程极大地局限在汉语言教育这样较浅的层次,与文科相比,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急需加快探索对于留学生,尤其是高水平硕士、博士的英文培养模式,加强小语种、多语言课程和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配套服务欠缺,尚未达到国际高校配置水平 随着近些年外国留学生数量的大幅提高,教室、宿舍等硬件配备不足,住宿条件与国际标准相比差距明显,相关软、硬件后勤保障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此外,随着外国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对留学生的心理辅导成为亟待填补和加强的工作重点。
加快高校国际化
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思想重视、制度保障、质量保证,将高校国际化进程作为高校的核心教育文化 高校应从思想上重视留学生规模增长对其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应将加快国际化进程作为制定办学指导思想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发展规划时,需要将提高学校的软硬件条件、紧随国际化趋势作为具体目标写入发展规划。同时,学校必须保证留学生的教育质量,留学生只有达到相关层次的培养要求才能够毕业。
专注特色,提高国际招生中的知名度 首先要善于发现学校特色。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作为与军工相关的综合性大学,非常吸引对机械、武器、车辆、光电等专业感兴趣的留学生,所以学校以此为标杆来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其次要结合市场需求,宣传学校特色。高校应该根据对教育市场的调查和判断,找到留学生留学的“兴奋点”,对学校的特色进行宣传。再次要借助于现代媒体技术,采用多种多样的宣传手段和方式。最后要灵活采用国际化招生策略,根据招生东道国社会文化发展情况,了解当地哪些专业比较匮乏,努力普及宣传高校与之相关的专业,提升国际招生的成功率。
完善高校日常管理,追求国际化标准 要完善生活管理,留学生到了中国需要克服语言、饮食、气候、心理等方面的困难,高校要为留学生提供在既定功能与情感导向下的服务管理,满足留学生生活上的需求;要完善教学管理,学校应该考虑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学管理规定,制订有效提升留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提升学员的国际化水平;要完善留学生校友工作,学校应当从留学生毕业开始就建立校友档案,时刻关注校友的工作动态,在招生、交流、学习、研究等方面保持良好的沟通。
实现高校“纵向一体化”,促进高校国际化战略变革 目前国内的高校仍把留学生培养的着眼点集中在校园内的教学上,对于招生环节与留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环节欠缺关注,因此大部分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水平不高。实际上,只有完善“产业链”才能真正体现国际化的影响力。因此,应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在招生中,高校要提高知名度,应积极开拓来华留学生招生途径,加强招生宣传,扩大学校影响;二是留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鼓励其与中国学生有效互动,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扩大留学生在华影响力;三是在留学生行将毕业时,高校应拓展职业咨询渠道, 提升留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各类求职信息,如开发留学生就业网等,更好地帮助留学生就业,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