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视点 > 正文

机器人时代应少培养“刷题机器”

专家:未来人与机器竞争还须多培养创造力

作者:杨频萍 宋晓华 发布时间:2017-03-08 来源: 《新华日报》

  “不是在刷题,就是在刷题的路上。”用这句话来形容面临小升初的孩子,虽说有些夸张,却道出应试教育的疯狂。机器越来越智能了,而我们的孩子却都成了“刷题机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该怎样培养孩子,避免他们成为“刷题机器”从而拥抱机器人时代,成为摆在许多家长和教育专家面前的现实又沉重的话题。

  刷题成就“产业链”

  “没有经历南京的小升初,你无法理解其中竞争之激烈。”一位家长这么说。

  自从女儿上了六年级,李丽的手机上多了若干个小升初微信公众号、小升初家长群、小升初QQ群。“每天都要把各个群的信息看一遍,唯恐漏掉什么信息。”她说,“过完年后,招生工作启动,各个群里,各大名校小升初招生模拟试卷满天飞。孩子每晚除了完成学校作业,还要刷一套语数外小升初试题,11点上床睡觉算早的。” 据称,在某学校,甚至默许六年级的孩子下午不上课回家刷题,以应对这个“杯”那个“杯”。

  想上民办的名校或是公办的“好班”,就得参加选拔,刷题成为必须,这也因此“成就”一个刷题产业链。南京某校招生启动,陈女士刚为孩子报了名,第二天就接到培训机构电话,称免费提供入学模拟题,九成上冲刺班的孩子能被录取。陈女士很纠结:“孩子正在上3个补习班,再加一个怎么吃得消?”

  家长李小东也遇到类似“套路”:“昨天一个培训机构让我把儿子带给他们测试一下,如果成绩可以,就和我签个南外包过班,经过他们培训,必上南外初中,如果进不了,费用全退。我想了一下,还是不想把儿子培养成移动硬盘和刷题大师,所以这个套路我就呵呵了。”

  就在2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今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随后,上海市中小学联合发声,抵制参与社会培训机构举办的“小升初”等各种班,拒绝将各类竞赛证书作为录取学生的依据。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徐良老师认为,“禁赛令”的颁布,有望消灭刷题产业链,还小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

  “学生刷题,背后是激烈的教育竞争。”徐良说,“首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在就近入学政策影响下,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理解从公办转向民办,但民办学校招生数量有限,必然需要凭借一定的标准选拔,面试、笔试、特长生考试层出不穷。其次,公众对政府推行教育公平的做法还在观望中。为促进教育公平,就近入学、教师流动、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等政策的效应正在起着变化,但是公众宁愿相信家长群也不相信政府公告,他们的效用没有走进公众内心。”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才

  事实上,对于孩子该不该成为“刷题机器”,业内人士看法不一。有意思的是,记者联系了3位教育界专家,有两位不愿接受采访、不肯多谈,表示“这个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谁若不刷题,肯定没前途”。

  在大环境不改变的情况下,减负似乎成为家长们的一种自我选择,后果自负。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校长何义田说,一味刷题,就成了一种“机械训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我们平时教学,不主张被动的题海战术,而是重视改变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主动探索,只有让学生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和张力,培养其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有长远发展。

  “我们做教育的,能否把眼光放远些?”南京汉开书院校长王占宝说,“‘人工智能’一词,首次被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参加小升初的孩子,读完研究生是2030年。那时是人工智能时代,根据麦肯锡分析报告,到2035年,现在四成以上工作会被人工智能代替。我们的孩子如果成天关在室内刷题,他体会不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美好,又哪来创造力,到时拿什么跟机器竞争?”

  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亲戚家的孩子做模板,陈奕对自家小升初的娃该走什么样的路颇为忧心,“亲戚的孩子一路名小学、名初中、名高中,去年考上一本,想出国去考雅思,结果没过。因为口语测试时,老师问了个关于家庭节能产品的问题,他不知道何为节能产品,一句话答不上来。”

  教育转型,让孩子拥抱幸福人生

  是在春日的夜晚为孩子办一场古筝演奏会,还是继续天天去补习班刷题?扬州王女士为此纠结整整一个寒假。

  她告诉记者,原来抱着放养的心态把娃放养了5年,忽然发现同年级的孩子能做初中的英语阅读理解,于是不淡定了,上学期将娃送到补习班,每天学到晚8点,“这样坚持了一学期,这学期娃死活不肯再上。”王女士的娃最后放弃了刷题之路,就在上周日,孩子的“春江花月夜”古筝演奏会顺利举行,观众只有十多个,都是亲朋好友,但我重新看到了孩子久已不见的自信和笑容。

  作为一名教育专家,王占宝认为教育已到转型关口,他更希望孩子们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他说:“如果把一个学校完全办成应付中考、高考的学校,其实并不难,成本很低。但我希望能把更多的孩子们培养成有领导力、有正确价值观、有思辨能力和行动力的人才”。

  “小学生最可贵的,是他们身上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何义田说,改变相对单一封闭的人才评价体系,正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待,在小学阶段,一个人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精神世界都在养成,千万不要忽略这些重要的素质。从趋势上,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和孩子的压力是大势所趋,也是政府部门重视和一直在解决的民生问题。学校和家长需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孩子的成长。

  本报记者 杨频萍 宋晓华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