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稽裘
一、职业劳动的价值认同,是全体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景
中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优化,是社会吸引力问题。解决之道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社会的价值认同,一是政府的政策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这体现了国家战略中的劳动价值观。他又说“人生本平等,劳动无贵贱”,这是社会平等中的劳动价值观。习总书记还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2015年在阐述党和国家实施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时更明确地提出政策导向:“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习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既积极引导了社会舆论,又推动了社会分配制度的改革,再加上中国经济新常态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下脱虚务实,回归实体经济的发展实践,充分展示了职业教育的方向性、道路性前景。
二、“人人出彩”的转型发展理念,开拓了职业教育的现代境界
2014年6月,习总书记对全国职教会议作出重要批示“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体现,为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发展指明了根本的方向。
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性的本质是科学理性和人本性,其外在表现则反映出“更高质量”和“更加公平”两大特点。
结构优化是“更高质量”的宏观标志,主攻方向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通过现代转型发展,使职业教育从原来仅仅服务于学龄人口的学校教育转型为覆盖全体劳动年龄人口的大众教育;从原来一次性的学历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从而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常态。
“人人出彩”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人人有学上的教育,而更是人人有适合的教育,这就使教育公平从形式走向了实质。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使公平的内涵从机会公平转变为结果公平,这就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公平。它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不仅要关注提高普及水平,实现人人有机会上学,更要关注学习质量,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需求,实现人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教育,从而让职业教育能够成就“人人出彩”的中国梦。
“人人出彩”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现代的发展目标,也是一个现代的发展过程,这是由人的自身成长规律决定的。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则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制度性变革过程,即从传统的一次性学历教育转型为现代终身教育,是把“活到老学到老”的中国智慧落地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过程,呈现出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局面,满足劳动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这是保障人终身发展的教育公平。
为了实现这个现代转型发展,职业教育重要的实践路径应该是紧紧对接当今国家战略和民生福祉中的重大问题,以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能。为此,其一,对教育内部而言,坚持以人民的发展需求为中心,统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继续教育,不拘一格地提供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等多样化、多形式的教育供给。其二,面向全国和全省发展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跳出教育看教育,以国家的大局全局问题为导向,组织教育服务工程,倒逼改革,加快教育供给侧结构调整。
当前尤其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1.面向智能时代和世界新产业革命来临,瞄准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技术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优秀后备人才,统筹早期发现、跟踪培养和聚集发展的各个环节的规划及实施,立足中国大地建设国际国内一流的中、高职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着力突破解决技术技能工匠人才特有的内隐性学习和缄默性知识的感知、认知等教改重大问题,打造职教界“北大”“清华”类高峰品牌,彰显“工匠精神”和其伟大、光荣、宝贵的价值影响力。
2.面向中国国情,围绕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带着感情,竭尽所能,创新探索半农半读、线上线下等就地解决农民接受农业继续教育和职业培养的发展道路和供给方式,自觉承接国家粮食安全的教育应尽担当。
3.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统筹剩余劳动力转移性职业培训,建设性地开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服务队伍,开发接地气的老年教育,促进中国早期进入老年社会的平稳过渡和服务型社会的创新建设。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厅原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