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视点 > 正文

“适合的教育”,该有怎样的应答

作者:陆云峰 发布时间:2017-10-1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 陆云峰

  作为教育大省,提出“发展‘适合的教育’”是江苏教育特别是江苏基础教育对教育本原的再次叩问和理性回归,更是江苏教育走向高品质和高品位的必然需求和应然坚守。“适合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怎样才能成为江苏教育的共识并成为一线教师的自觉行动?在发展“适合的教育”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怎样的支撑体系?在这样一个看似立异实为最朴素的命题背后,必须有我们的应答。

  最好的教育:“适合的教育”的价值指向

  对教育的认识,教育界是有共同的价值判断的,即“有什么样的立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成尚荣先生在《故事中的儿童立场》一文中非常理性地阐述了教育的立场,他认为,“教育立场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站在另外的立场上,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甚至是‘反教育’”。同时,成先生在其另一篇文章《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中认为,教育的立场有三条基线: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开展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因此,对于“适合的教育”的认识,我们可以聚焦到对教育立场的认识之后再进行更为朴素的理解,那就是,“适合的教育”一定是以“人”为出发点再回到“人”的一种教育,是以“适合‘人’的发展”为主要旨归的教育。

  有了这样的积极审视和价值判断,我们就可以为“适合的教育”找到以下三条推进的基本观点。

  一是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人永远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分数”而没有“人”的教育一定是不完整的教育。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教育怎样改革,无论教育将走向何方,都要始终把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非主要手段。如果我们把人作为手段,我们就会无视人的生命的存在,就会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让原本充满生命活力和张力的教育变得麻木而了无生机。作为目的,意味着我们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尊严的坚守。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永远是一切教育活动和教育改革的旨归和终点,一切的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人”来开展,让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变得更加灵动、灵气和灵活。

  二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面向全体学生”是教育的不二铁律。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作为同一个心理年龄阶段的群体,学生有其存在的共性特质,也有其差异。这些差异性的存在,让“适合的教育”变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当我们怀揣“教育的理想”以求得培养“理想的学生”时,往往会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一般的教育规律指引下的研究与应用将会在这些“差异性”的学生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而“适合的教育”则给了我们更多的挑战和勇气,让我们更有自信地面对每一个生命个体。

  三是要彻底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的一致性,说明了研究、了解学生是永远值得探讨的教育话题。“适合的教育”就是要走近儿童、认识儿童,甚至走进儿童的世界,触摸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变量,发现儿童成长的密码,为他们找到“适合的教育”。

  优质的学校:“适合的教育”的必要保障

  发展“适合的教育”,我们可以在理论上进行整体建构,也可以对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改变,但我们更需要全社会的“平心静气”,让全社会都能共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什么是正确的教育观?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相信“人人都能成才”。

  办有品质的学校。思路决定出路,登高才能望远。在全面推进优质均衡教育的进程中,我们要有更高更远的办学目标。我们要瞄准教育发展的方向,结合学校实际科学谋篇,锁定高品质发展的目标。什么是高品质?高品质就是理念先进,管理科学,氛围和谐,质量优秀,人民满意。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教育教学的质量要高,要能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能不断激励学生健康成长,能让学生获得“带得走的能力”。在“适合的教育”的理念下,高品质学校还一定要有这样的追求:研究和了解学生自己需要什么,并利用分层教学、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等形式,努力创造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条件;还要突出“做人”的教育主题,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秉持“先做人,后做学问,在做学问中学会做人”的教育思想,紧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校生活带给他们成长的快乐。

  办有特色的学校。有特色是所有学校都可以追求的目标,有特色可以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更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特色学校,一定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学校。要发展“适合的教育”,学校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就要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文化和教学文化的图谱,形成特有的文化品质。

  办开放性的学校。发展“适合的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社会的认同。我们对高品质学校和特色学校的追求,我们发展“合适的教育”,无一不是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行动。这其中必须让家长参与进来,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追求和教育行为。在发展“适合的教育”的进程中,我们要敞开校门,多听听校外的声音。我们要把学校教育的意图逐渐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去,要让家长们知道,“适合的教育”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基本素养的培育,家庭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要用积极的学校文化影响家庭文化的建设,通过多渠道的家校沟通,让家长们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确保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

  公平的课堂:“适合的教育”的行动可能

  对一线教师而言,“适合的教育”不是一种理论的假设,更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梦想,而是每一个教师每天每课的努力方向。当前,进入深水区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在“学生的学”这一命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比如说,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就是为了“指向于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获得“属于自己的”“真实的”成长。

  因此,在面对发展“适合的教育”这一命题时,一线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这一命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地生根。这个行动就是在“适合的教育”的背景下打造一个“公平的课堂”。

  什么是“公平的课堂”?“公平的课堂”是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发展机会为前提的,以平等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为基点的,以采用适合不同个性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手段为途径的,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旨归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的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个体发展的机会,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结合每个生命个体的不同特点,正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适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在促使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

  要打造“公平的课堂”,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秉持“差异平等”和“平等差异”的教学原则。“差异平等”是针对学生的差异而言,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其差异是绝对存在的,要求“我”在教学中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差异”是相对的,要求“我”在教学中要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起点上获得相应的发展。这在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准确体认,能够丢掉一切功利思想和行政束缚,在“我”的课堂上真真切切地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成长。

  发展“适合的教育”,是当下江苏教育继续高位走强的新举措,更是基础教育科研工作者新的研究重点。我们需要通过践行“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打好全面发展的素质基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成为不同的“才”。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