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丁晓昌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推动我省高等教育新一轮提升发展,加快建设高教强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把握发展之势
总书记指出,“中国有2.6 亿名在校学生和1500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目前,我省共有普通高校142所,在校生总数190.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7%,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近年来,随着生源逐步减少,今后高校成人学生将日益增多,在校生平均年龄将逐步增大。适应多样化生源的需求,高校课程数量和内容将随之发生重要变化,师资队伍的规模和结构也将发生重要变化。
另一方面,时代变迁对高等教育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正确把握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坐标,江苏要重点加强两方面的考量。一是将江苏高等教育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在服务“两聚一高”建设中,考量高教强省的建设水平。二是将江苏高等教育置于更宏阔的全球坐标中,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经验。
二、突出改革之魂
江苏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之一,今后一个时期,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按照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以立德树人为统领,以学生成长为导向,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人才需求为抓手,努力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一方面,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推进高教综合改革。真正围绕学生成长配置资源,努力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投入到教学之中,为学生创造更广阔、更丰富的学习空间、过程和环境,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质量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把满足学生的选择和社会的选择作为高教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保障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权利,尊重并满足学生的选择,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拥有获得感,努力办好适合的高等教育。
三、直面省域之难
总书记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加强区域联系,进行省级统筹,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在中央“顶层设计”和高校“基层创新”之间,省级统筹承上启下,担当重要责任。
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除了要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的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还要开辟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多元渠道。在鼓励、支持并规范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要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校。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适合的、多样化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做强各类高校。首先,“双一流”建设要出台具有前瞻性、带有根本性的改革发展的“大招”。其次,鼓励数量众多的老高校差别化发展,精准发力,“对症下药”。第三,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加速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建立符合其特点的评价体系乃至“排行榜”。第四,做好诊改工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设一批行业企业深度介入甚至行业企业主导的新型高职院校。
四、探索治理之制
强化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取向,要探索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首先,要加强大学学术制度建设。其次,加强管理规范和标准建设。如加强高校法人制度体系的设计和建设、质量保障的自我诊断与改进,完善民办高校产权制度等。完善高等教育标准体系,包括高职院校设置标准、学科专业标准、编制标准、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教育质量标准等。第三,加强高等教育社会化、国际化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公共政策决策咨询论证制度、社会公示听证制度以及问责制度。建立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