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说,“我觉得青年时狂一点不要紧,但要有自知之明,肚里有多少墨水自己要有数。”对于青春帆船刚刚启航的大学新生而言,认清自我既是立身行事的根基,更是逐梦前行的智慧起点。
进入大学,迎来全新的环境,身边多了不少优秀的同学,可能会一时摸不清方向,陷入“不知该往哪里走”的迷失。正确的自我认知,如同一张内心地图,能帮助同学们在新天地中不断校准人生航向。先认清自己,摆正位置,在不断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不做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从容不迫地走好人生道路。“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一句历经反复检验而颠扑不破的哲言。
正如硬币有两面,认识自己也要分两面: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倘若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就会丧失前进的信心;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又会因自满而停滞不前。人要自知,最难的是拿捏分寸——不看轻自己,也不高估自己;不给自己设限,也不自我膨胀,而是清楚地知道并不断拓展能力的边界。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既“扬己之长,克己之短”,又“学人之长,避己之短”,才知道如何有效地提升自己和改造自己。
“不自知”与“有自知”,往往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以隋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终致亡国为镜,发出“人苦不自知”的慨叹;反观唐太宗自身,因清醒认识到“兼听则明”的道理,虚心纳谏、广纳贤才,才开创了贞观盛世。这表明,无论身处何种位置,看不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忽视自身短板,往往容易栽跟头。治国如此,在学业上,在科研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对于大学生而言,自知意味着清晰认知自己的知识储备、专业特长与性格特质等。知识储备有哪些薄弱环节,自己的优势如何发挥出来,唯有在认清自我后找准方位,才能不陷入“别人都选的路就是对的路”的误区,进而真正找到契合自身发展的赛道。
其实,越是博学之人,越知道宇宙之浩瀚与己身之渺小。牛顿晚年自喻为“海滨玩耍的孩童”,仅为拾得几枚真理的贝壳而欣喜,面对真理的海洋仍心怀敬畏;诺贝尔成就斐然,却用“无”字概括一生的重要事迹。他们的伟大,不仅在于探索世界的深度,而且在于洞察自我的清醒。事实上,越强大的人,反而越低调、越谦卑。正如成熟的麦穗,粒粒饱满,却笑意盈盈向下低头。这与夜郎自大者的狭隘,形成云泥之别。当代大学生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更需铭记:知之愈多,愈觉所知之少。永葆谦逊与好奇,摒弃“半瓶水晃荡”的浮躁,方能不断完善自我、接近真理。
值得警惕的是,认识自己不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一个人只是围绕“自我”打圈子,那么他的一切创造都不可能摆脱私有观念的束缚,这是非常危险的。当他的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悲观失望,丧失生活的信心,甚至会靠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私欲,最终走向罪恶的深渊。正如钱理群教授所提醒的,大学生不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真正的自知,是超越狭隘自我,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在更广阔的坐标系中实现价值。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学生涵养自知的智慧,既需“向内审视”的自觉,也需“向外借力”的智慧。不妨通过“总结法”复盘得失,在反思中看清自己的进步与不足;用“换位法”倾听他人意见,把同学的建议、老师的批评当作认识自我的“镜子”,避免不自知的局限;以“对比法”校准方向,对照学生守则检视言行,以先进模范为标杆寻找差距,在与角色规范、榜样先进、过去自我的比较中,既认清当下的自己,又明确未来要成为的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如今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大学生正处于塑造自我、成就未来的关键阶段,当以自知为基,满怀“少年负壮气”的豪情,保持“知己所长、明己所短”的清醒,在认清自我中锤炼本领,在脚踏实地中追逐梦想,让青春在精准定位、矢志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原载:2025年9月18日《新华日报》,版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