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省外 > 正文

杭州:七年推进依法治校 一校一章程全落地

作者:蒋亦丰 余琴珠 发布时间:2016-08-30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杭州市上城区连续七年推进依法治校,一校一章程100%落地——

在关键点上持续发力 

  依法治校在杭州市上城区可以追溯到2009年。从一校一章程,到三年发展规划,再到学校发展性评价,上城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实现了“管办助评,各归其位”的教育治理新体系。如今,在区域教育的法治框架下,上城学校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一校一章“管起来”

  制定章程是校长和教师对学校教育思想、价值取向、办学理念的理解、认同与内化的过程,更是全校教职工达成共识的过程。全区100%的学校于2005年完成“一校一章程”的制定工作,2013年又开展全区中小幼章程修订专题调研,确保学校章程更加科学全面。

  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校长张浩强对此深有体会。该校原为杭州市胜利小学教育集团的一个校区,于2014年2月与杭州市胜利小学正式分离,成为独立法人单位。要不要继承学校之前“幸福生活每一天”的办学理念?原先的教师、学生发展目标需不需要创新?如何创新?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晒”在全校教职员工面前。学校行政班子向全体教职工抛出问题,征求意见,开展“头脑风暴”,最终将学校的育人目标写入章程:学生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健康、自主、文雅的幸福少年。学生培养目标如此,学校章程中的办学宗旨、教师文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等都是以类似方式确定。

  同时,章程让教师从一线教育者成了学校管理者。章程规定:以全体教职工参与的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进行民主监督;实行校务公开,切实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因此,在胜利实验学校,教师约谈校长、教师参与策划学校活动已是寻常之事。就连学校经费的预算和使用,教师也充分参与。

  在“一校一章程”的基础上,上城区又通过规范学校决策机构的组成、职责和议事原则,明确学校内部各类机构和学术科研组织的工作职能、管理与运行机制,公开学校接受社会监督的办法,形成了科学的长效机制。

  三年规划“用起来”

  一校一章绘制了学校发展的框架蓝图,如何将蓝图付诸行动,上城区找到了“三年发展规划”这一抓手。

  从2009年起,上城区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分3年陆续实施了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制定规划和实施规划周期为4年,第一年为制定年,后3年为规划实施年。

  制定年里,区教育局组织专家进行系统培训,通过头脑风暴法、社区大会等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为学校把脉、开方。最后,经教代会通过实施。区教育局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提供保障。

  实施年里,学校建立自评领导小组,每年开展自评。区教育督导与评价中心开展外部监控,实行关键指标日常监控、核心工作按月汇报、重要指标年度评估。这种模式规范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使得区教育局在为学校松绑的同时,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学校实现发展规划提供真正的指导和服务上来。

  与之前相比,92.38%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学校自主办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一些原本普通的学校特色得以彰显。2014年杭六中针对生源骤减情况,积极转型为艺术特色办学,并提出走班选课的思路。现在,六中通过规划,实现了特色发展,得到了百姓认可。

  发展性评价“评起来”

  三年发展规划实现了区域教育的多元发展,与此同时,百花齐放的学校特色对依法治校实施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城区首先改变评价主体,将教育行政部门直接考核评估学校,改为由督导部门或引入第三方对学校做评价。比如,对学校进行家长满意度、课业负担等多项评价,均直接引入社会机构评定。97%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发展性评价有助于学校制定三年发展规划。

  其次,从关注依法治校的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比如,对法制课程建设的评价内容有:按规定开设法制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的“四落实”,每学年法制教育课不少于10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应急避险、国防教育、疾病预防知识、禁毒教育、环保教育等有机整合,使教育内容更为科学系统;积极推动教学与学校管理方式的改革,倡导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平等、积极互动关系,鼓励学生参与班级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最后,按照发展性评价理念,过程监控结果不作为年度考核依据,只向学校公布实施情况,肯定成绩,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根据监控结果,学校推进后续行动改进方案,并适度调整规划,保证学校办学的方向和效果。教育局在督导行动中发现,某小学社会满意度低于学校发展规划设定目标2.16个百分点,建议学校认真反思发展问题,谋划改进方案,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广泛征集改进策略。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