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没有普通高中的升学压力,有的是自由学习氛围中掌握的一技之长,以及中职毕业后直通本科高校的机遇,碰到这种好事真是幸运。”记者眼前的阳光男孩叫陆枝钊,是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年前“初升高”时成绩不理想,曾给小陆的心头蒙上阴影,而现在学校实行的“中职3年+本科4年”分段培养模式,则让他重新“出发”,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
像陆枝钊这样的幸运儿远不止一个,他们的“幸运之神”是常州市实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3年前,我省承接了“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南通5市先行先试,实施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两两互相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试点,常州实施了中职+高职(3+2、3+3、4+2)、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试点项目。“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既能在生产一线从事基本技能操作,又能在高层次岗位发挥研究和创新才能,这样的人才‘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哪个企业不欢迎?”刘国钧高职校校长助理林春对此感触颇深。
自从实施项目试点以来,常州教育人的步伐比以往更匆忙了。该市教育局多次与在常本科高校、高职院校进行研讨,召开院校对接合作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各校均毫不吝啬地拿出本校优势专业参加试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有必要通过地方高等学校正规学制系统,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李文虎是常州工学院院长,对实施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他举双手赞成,并把该校最强的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试点专业,与刘国钧高职校、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开展了“中职3年+本科4年”项目试点,“今年,我们还将与更多学校合作开展分段培养项目试点。”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破解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的格局,打破原来的框架和模式,构建新的人才成长通道机制,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的真正融合。”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介绍说,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该市教育部门积极组建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小组,开展专题研讨,明确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要求、校企合作方案以及转段升学的考核评价实施方案等,并加强构建校际教研平台,采取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方式做好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教学和教研工作。
科学设计好试点项目,认真制定完培养方案后,如何确保招生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常州教育人也做了一番思考。为规范试点项目的招生工作,除一直沿用职校招生在普高之前的方式外,该市还专门制定了相关录取政策,并在媒体上予以公布。“中职+高职”参照五年一贯制高职录取方式,试点学校划定各专业录取分数线,自行录取;“中职+本科”参照当年市区四星级高中模拟录取分数线录取,确保优质生源进入试点专业学习。据悉,2012年该市试点专业报名非常踊跃,今年将进一步拓展试点规模,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等本科高校以及常州高职园区的5所高职院校均将开展试点工作。
“推行项目试点工作,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常州已明确提出打造中国职教名城的目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该目标的核心要素。”丁伟明说,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在更高水平上谋划职业教育发展,“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深化高等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合作,在体制、制度、内涵上下功夫,为地方职教体系建设作出新的探索。”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