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位教师搭建成长阶梯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师荣誉制度改革采访纪行
近日,记者来到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百禄小学,该校青年教师张海波正忙着梳理阅读书目。自从2009年成为该市中小学“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读书“充电”已成为他的必修课。谈及今后的发展,如今已是“连云港市优秀班主任”的张海波干劲十足:“只要政策好,我愿当一辈子乡村教师。”
与张海波一样,扎根一线、终身从教,正成为连云港市越来越多青年教师的共同追求。而在多年前,该市中小学教师“东南飞”的现象却令人揪心:据统计,仅2001年至2006年,就有多达1200余名骨干教师外流。
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不具备吸引人才的区位优势,教师的福利待遇更是难与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怎样留住教师?自2009年以来,连云港市从改革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入手,建立了以市“333工程”为导向的市、县、校三级教师职业荣誉晋升机制。“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此举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找到进步的台阶,师资队伍的“军心”稳了,越来越多的“本土造”名师开始脱颖而出。
从“悬崖”到“台阶”——
教师人人有奔头
“南京有个东海教师同乡会,84名成员都曾是我市东海县的骨干教师,其中不乏在省内外颇具影响的名师,现在分布在南京各校任教。”说起连云港市前几年的教师流失情况,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臧雷的心里五味杂陈。
费尽心血培养的教学骨干为何选择“东南飞”?“除了区域位置、薪酬待遇等因素,师资培养体制上的问题同样令人深思。”连云港市教育局师资处副处长樊继宽分析说,“2008年以前,我市师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尤其是评先评优,往往‘脑袋一热’,想起来就评一次,而且种类、数量偏少,这样的政策对教师缺乏吸引力。”
赣榆县海头中心小学校长李其进说,2003年,他被评上连云港市数学学科带头人,短暂的高兴之后反而陷入了迷茫。“自己突然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向哪个层次继续发展了。要知道在乡镇小学,能够评上特级教师的可谓凤毛麟角。”李其进的困境很具有代表性,如果说骨干教师的职业发展像遭遇了悬崖一样前景渺茫,普通教师就更不易找到奋斗目标了。
“要让教师喜欢这个职业,乐于在当前的岗位上奉献,就要给他们的成长搭建平台,让他们能清晰地看到铺设在前面的路。”臧雷说。2009年,连云港实施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将全市中小学教师分为校长、班主任、学科教师三支队伍分别培养,每支队伍又从低到高各分为骨干、优秀、模范三个层级不断推进,计划到“十二五”末,打造一支3000人的骨干教师队伍。
为此,连云港各地推出了本土化的骨干教师培养规划:东海县实施了“321晶都名师培养工程”,赣榆县制定了“311名师培养工程”……许多中小学校应声而动,设立了内部教师群体的层级培养制度。
这样,从学校到县区再到市级,三个层级有序提升的教师动态培养体系便完整地建立起来了。而“333工程”培养对象的第一层次“模范”,再与培养省特级教师衔接,这就形成了全市骨干教师队伍的塔形结构。“现在,有发展前途和上进心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全部纳入了不同梯队培养,根本上改变了师资队伍建设连续性不强、教师自主发展层级目标模糊的现状。”樊继宽说。
有了奔头,教师自主发展的热情高了。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校长王聿松告诉记者,2009年,“333工程”第一周期申报时,学校一下子评上了4位名师、1位模范班主任。“原来名师就在身边啊!”许多教师惊讶地说。“在大家眼里,‘333工程’就好比教师的‘星光大道’,铺设了一层层成长台阶,引领着教师前进。”王聿松说。
从单一评选到培训提高——
“苦并快乐”中加速成长
为了留住优秀教师群体,连云港大幅提高了骨干教师的资助标准。赣榆县教育局副局长岳进明告诉记者,入围该县“海州湾英才计划”的教师,每人每月可获得3000元特殊津贴。“在苏北地区,这几乎相当于一名教师每月的全部收入。待遇上的差距缩小了,跳槽前就要三思而行了。”
对于骨干教师来说,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得到的实惠不仅仅是名利,还有一系列的培训深造机会。樊继宽告诉记者,在建立以“333工程”为导向的市、县、校三级骨干教师群体培养机制的过程中,该市把原来的单一评选变成了培训、提高、择优的动态评选。
本土培训、省级高端培训、海外研修……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连云港市教育局开出了丰富多样的“培训菜单”,要求也格外严格:带着研究课题学习,上交进修总结,“学成归来”给青年教师上汇报课等。“每次培训我们都会进行考核,培养对象只有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才具备评先晋级资格。”臧雷说。
“以往的培训,日程安排通常比较宽松。这次赴浙江参加‘333工程’培训前,我还在想,有机会要在杭州逛逛。”东海县安峰中心小学校长冯尊祥说,一到培训点,他才发现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样子:早上8点上课,下午5点半下课,晚上8点前还要上交学习心得,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前几年,因为操场征地问题,安峰中心小学下辖的六马小学同当地村民关系一度比较紧张。培训归来,冯尊祥吸纳了省外名校开放式办学的经验,主动举办“家长开放周”争取村民的理解,“来到学校,村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优美的校园环境里快乐学习,观念变了,都说‘这块地给学校建操场用,我们值’。”
短短几年,冯尊祥率先在全镇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建设全市一流的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学校获得了“江苏绿色学校”称号。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农村校也有了自己的骨干教师梯队
在制定教师荣誉政策时,该市综合考虑了学段因素、学科均衡和地域差别,加大了对乡镇学校的倾斜力度。“今后,我们还将逐步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每所农村中心小学、初中至少有1名市级骨干’的目标。”樊继宽说。
这样的荣誉政策,农村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去年年底启动的‘333工程’第二周期人选推荐,我校又有多位教师入围。”王聿松说,“照这样的培养体系走下去,我们的农村学校也将拥有自己的骨干教师梯队,再也不怕教师流失了。”
如今,连云港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专家”。为了发挥名师对青年教师的辐射作用,带动广大基层一线教师钻研业务、快速成长,从2009年开始,该市以示范引领、支教带教、指导青年教师等六大指标,对在职在岗名特优教师提出了年度考核要求。
在考核上,连云港动起了真格的:年度考核基本合格黄牌警告、考核不合格停发津贴,连续两年不合格取消资格及享受的待遇。仅2010年,“333工程”培养对象就有12人未过考核关。
除了考核指标的引领,连云港还为名师“老带新”提供舞台。从2009年开始,连云港组织实施中小学青蓝课程,要求在职在岗的省特级教师、“333工程”培养出来的“土专家”申报课程,面向本市教师开展培训活动。仅此一项,年均申报课程就超过1700余节次,培训教师超过2万人次。
如今,以往全省师资队伍的“洼地”连云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2007年到2011年,骨干教师回流近400人;在最近三批省特级教师和连续两年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评审中,该市通过率均处全省前列;在江苏最权威的“教海探航”、“师陶杯”、“五四杯”等论文评选中,连云港获奖人数、奖次取得“三连冠”……
————改革者说————
设计一个好政策 激发一批好教师
连云港市副市长 滕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精、百姓认可的优秀教师,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推动下,连云港市教育系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牢固确立“四留”管理理念,即“待遇留人、感情留心、政策留情、事业留魂”,在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频出新招,全市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快速提升。
在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管理资源上,力求做到“设计一个好政策、实施一项好举措、激发一批好教师、催生一支好队伍”。同时,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创新培训管理和资金统筹途径,力求师资队伍建设经费落实最到位、师资培训效益取得最大化、每位教师成长最优化。完善市、县(区)、校三级教育人才政策衔接和四级教师研训网络,共同推进优秀教师队伍建设。此外,全面推进“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建立、完善优秀教师激励制度,大力开展优秀模范教师事迹宣讲活动,做到师德与师能建设的有机结合,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