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通讯员 周竹生)建立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 扩大学前教育公办教师比例,实行持证上岗,并有计划地配备男性教师。足额、均衡配置义务教育人才资源,在实现省定基本编制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向“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的编制标准过渡。逐步提高普通高中研究生学历和“211工程”高校毕业生的招录比例。建立职业教育“双师型”人才培养办法。坚持凡进必考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每年春季招录新教师。在实现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向农村倾斜。对中小学超编人员和不宜从教人员实施有效分流和积极消化。
建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常态机制。 根据“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促进教育人才合理流动。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离法定退休年龄在5年以上的教师,必须在义务教育学校间进行一定形式的交流任教。城区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支)教2年以上的经历。每年交流人数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15%以上,城区学校骨干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骨干教师总数的15%;鼓励有一定专长的中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任教。
完善岗位设置和绩效考核机制。 积极稳妥地实施中小学岗位设置工作。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机制,至少每两年修订一次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发挥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作用。按照“先入轨、再完善、后规范”的工作思路,不断修订和落实岗位设置方案,激发全体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健全教育人才工作激励机制。 完善教师保障奖励制度,定期表彰优秀工作者。逐步提高流动教师的补贴标准。实现拔尖人才津贴由市财政拨付,适当提高农村学校拔尖人才津贴标准。
(丹阳市教育局)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