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通讯员 徐润福)中华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和瑰宝,具有 “厚人伦、美教化、正得失、移风俗”等诸多社会功能。镇江市丹徒区在创建“全国诗词之乡”过程中,通过开展系列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创建活动,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繁荣诗词艺术,促进文化强区建设。
——提高认识。 近年来,丹徒区积极推广普及诗歌文化,大力开展诗词创作和咏诵活动,为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奠定了扎实基础。区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抓实抓细,努力实现既定的创建目标。
——明确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从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各年段诗词教学培养重点,严格遵循各年段要求,从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入手,以诵读为主要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华诗词的热爱。
——建设队伍。 在中小学建立诗词组织,加大会员发展力度;积极举办诗词培训班,普及诗词创作基本知识,引导更多的学生和家长爱好诗词、创作诗词。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及大型庆典纪念活动、重大节日,举办各种形式的吟诗会、赛诗会,培养和发现诗词创作人才。
——加大宣传。 要求各中小学加大对诗词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浓烈的诗化环境。通过校报校刊、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强化对诗词工作和诗教活动的报道,介绍诗词常识,宣传诗词作品。各诗词社团组织办好诗词刊物,提高办刊质量。鼓励支持诗友出版个人诗集。积极推广《丹徒区小学生优秀古诗文读本》,做到人手一册,诵读积累“每周一诗”。
——建立机制。 各校开展诗词教育,创建“诗词之乡”活动做到“八有”,即有计划、有师资、有教材、有诗社、有刊物、有活动、有氛围、有经费。把创建工作与基础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诗词文化元素融入正常教育教学工作,推进制度化保证,形成常抓不懈的长效机制。
——加强评价。 为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各学校积极开展诗词教学评价的研究,分学段确定诗词教学评价内容及原则,不断完善考试评价标准,改革教学评价方法,积极探索充分体现教育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的诗词教学新路子。
(镇江市丹徒区教育局)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