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丹阳八大措施促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周竹生 发布时间:2015-09-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周竹生)丹阳市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为契机,以政府为主导,以八大措施系统化推进,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直通车——优质普通高中划片区招生衔接义务教育均衡办学。 从2002年开始,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在镇江市率先探索统招生指标分配。从2007年开始,丹阳市吕叔湘中学、五中、六中共同创建为省四星级高中,实行划区招生。从2012年开始,丹阳市又将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70%的招生计划按学生数和办学水平分配到全市所有初中,且不设最低录取分数;将吕叔湘中学、五中、六中划区招生,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教育厅在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会上介绍了丹阳市的经验。

零拒绝——公办学校全接纳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题。 目前,到丹阳市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23151名,占到了学生总数的34.3%。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实现了“全接纳、零拒绝”,并与本地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同样待遇。与此同时,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分层教学、自主教学,让每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可以接受到适合的教育。

全关爱——社会各界共同援手形成机制全方位帮扶困难少年。 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办法”,丹阳市财政近三年安排义务教育助学金700多万,每年有2000多名学生受益。丹阳市建立马相伯教育奖励促进会、融锦集团助学基金会等公益组织,每年用于奖励品学兼优贫困学生资金达到50多万。成立全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设立市、校两级志愿导学指导中心,村校共建309个校外教育辅导站,构建了留守儿童成长关爱体系。

集中配——政府采购统一配送农村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 丹阳市市政府在大力推进校舍安全工程的基础上,又采用集中配送的形式,统一采购、统一招标、统一配送,在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教育装备更新工程。从2012年开始,与中教仪合作,以分期付款方式投入7700万,按照省教育装备一类标准,全面更新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装备,并逐步配齐塑胶跑道。在保证基本配置的基础上,兼顾农村学校特色打造,促进了学校信息化、个性化发展。

抓源头——依托市国家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提升师资水平。 2006年4月,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专程到丹阳市考察“名师录像进农村、城乡教师手拉手”活动。2009年底,《中国教育报》以“优质教育资源进乡村”为题,头版头条报道了丹阳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做法。在此基础上,丹阳市通过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以及北师大、陕师大等教育机构合作,依托丹阳教育网校等网络研修平台,大力推进了教科研训一体化发展,构建了高水准、多层次、全覆盖的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体系。借助于覆盖各个学科、不同学段的名教师工作室,探索了流动教师和校长跟踪培训机制,促进了校际师资的均衡。2013年,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作为全省两家之一,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示范性培训机构。

全覆盖——创新丹阳市公共校车模式接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 从2012年开始,丹阳市市政府采用“镇村公交+专用校车”集中接送的模式,累计投入1.3亿元左右用于道路建设、车辆购置、亏损补贴等,大力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生上下学接送工程。2013年,共购置40辆40座专用校车和56辆19座镇村公交车,开设121条线路,接送人数达到5958人,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车接送的全覆盖,成为镇江市范围内第一个实现真正意义上校车接送的县市。

促均衡——在全市打造高效优质活力课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从2009年开始,丹阳市以“活力课堂”理念引领全市课程改革,逐步形成了“生本教学”、“全程合作”、“自然分材”等课堂教学风格,并采用特色学校联盟、教师成长共同体互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构建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缩小了城乡差距。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超过92%、优秀率超过11%,学生学业合格率达到98.6%。《中国教育报》先后两次深度报道了丹阳市活力课堂建设情况,丹阳市也被省政府确定为江苏省首批、镇江唯一的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

强调控——出台丹阳控制择校硬性规定促使择校热理性退烧。 2011年,丹阳市将四所改制学校全部回归公办,并重新划分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施教区,进一步压缩了原改制学校择校空间。2012年,又出台控制择校三条“硬规定”:一是明确初中择校生不得享受热点普通高中分配指标;二是学生择校必须拥有施教区学校、接收学校同意以及教育局审核的“本市择校联系函”;三是按教育局审核通过的择校生方案组织招生,不符合入学条件和超过择校指标的学生,一律不得录取和申报学籍,严格控制了义务教育学校择校比例。

(丹阳市教育局)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