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女孩吴玉佳家住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的孙湾社区。自9月开学以来,她每天上下学再也不用家长接送了,因为从家到学校只需8分钟时间。吴玉佳就读的,是铜山区政府斥资1500万元新建,并于2012年投入使用的孙湾小学。它的建成,满足了800多名吴玉佳们“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愿望。
让优质之光沐浴每所学校
走进孙湾小学,就仿佛走进了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公园:崭新的塑胶操场,色调温馨的教学楼,造型别致的艺术回廊,无不让人眼前一亮。继续往里走,安静的图书馆里藏书颇丰,实验室里各类实验仪器设施一应俱全,网络教室、大屏幕投影仪、闭路电视、电子白板等信息化装备应有尽有。
“孙湾小学的启用,是铜山区近年来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一个实例。”铜山区教育局局长王慕启向记者介绍,在该区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铜山区全面启动了教育均衡发展工程,经过3年的努力,该区中小学的面貌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据统计,2010至2012年,铜山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分别为38.3亿元、53亿元、63亿元,而预算内义务教育拨款则分别达到了8亿元、11亿元、13亿元,所占比例为21%、21.7%和22%。正是这种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的强力举措,让铜山区的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让均衡之光润泽每位教师
在铜山区最东端的单集镇黄集小学,一到大课间,就有5名年轻教师带着全校学生在操场上练习广播操和特色操。他们是2013年铜山区新招聘的5名音、体、美、英等学科的教师。据介绍,近两年来,铜山区已公开招收了190名小学教师,有效缓解了像黄集小学这类偏远农村学校师资结构性缺编问题,对全区学科教师的均衡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此基础上,铜山区还尤其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为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区政府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了每年的财政预算,培训费用达教师工资总额的1.5%以上。仅2013年1-8月,该区就培训教师约8500人,基本实现了全员培训。
此外,该区还建立健全了区域内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边远乡镇和支教教师生活费补贴制度,促进专业教师、骨干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逐步提高薄弱学校师资水平。
让亲情之光温暖每个家庭
在铜山区大许镇板桥小学的“留守儿童之家”里,五(2)班的学生王亚正和好朋友一起下五子棋。“平日里放学,我都会来这里玩。”王亚说,“这里有很多同学,除了下五子棋、军棋,还可以一起唱歌、弹琴、跳舞呢!”
板桥小学是一所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据该校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站长王一杰介绍,600多名在校学生中留守儿童就占了三分之一。以前,这些孩子放学后基本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习辅导和心理诉求等得不到及时满足。2009年3月,板桥小学组建了“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内外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场所。以“家”为载体,该校建立起多个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的平台。学校举办的一月一次留守儿童生日聚餐、认养亲情树等8项活动,赢得了广泛好评。
板桥小学“留守儿童之家”是铜山区让教育“普惠”每一个家庭的有力写照。为了让适龄儿童尤其是贫困家庭儿童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该区通过落实“两免一补”等政策,积极开展多项助学措施,近3年累计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中小学生35699人,资助金额1529万元。不仅如此,自2010年开始,该区每年还安排1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贫困中小学生资助,每年资助贫困学生1000余名,至今已有4462名学生受益。
“教育均衡发展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要求提供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力求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优质教育。”铜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房浩说,“这是这几年我们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