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宿迁:渔家子女像城里孩子一样上学(图)

作者:张学军 发布时间:2015-10-21 来源: 《连云港日报》

4月16日,在洪泽湖上打了一辈子鱼的李老汉到泗洪县临淮小学幼儿园接孙子回家吃午饭,他一手牵着孙子一边对记者说,没想到渔民的子女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上幼儿园。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临淮小学建在洪泽湖畔,学校新建的教学楼、食堂、宿舍与湖光山色,浑然天成,仙境般迷人。临淮小学校长李业辉介绍,洪泽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泊,湖畔人家以湖为生。过去,由于季节性强,流动性大,渔民的孩子上学比较困难,往往一条木船就是一个学校,也只能容纳几个或十几个孩子上课。家长们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接送孩子上下学,湖面风大浪高,危险重重,教学质量也不能保证。宿迁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王绿叶说,洪泽湖“水上小学”在特定年代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教学条件和质量难以提高。2005年宿迁市在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撤消了水上小学,将渔民的孩子就近安排到临淮小学就读。这样,最后一批34名渔家子女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江苏省宿迁市是1996年在4个贫困县基础上组建的地级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经济弱市。2000年,全市幼儿入园率为5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47.8%,全市每年有3万多名初中毕业生难以走进高中校门。

面对巨大的教育需求和全市教育发展滞后的状况,宿迁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发展的地位,坚持农村和城市教育均衡发展道路,逐年增加教育投入,2000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达到4.54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40.3%。此后,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分别逐年增长,2007年,宿迁市教育投入达到了18.47亿元,占财政一般性收入的43.75%,到2009年已猛增到29.3亿元。

宿迁在逐年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进行布局调整,配套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师素质,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迅速改善,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宿迁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马祥云告诉记者,由于当地政府一系列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使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比城里学校还要新还要好,引来城里师生羡慕的目光。现在,宿迁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是校园。

宿迁在解决群众子女有学上的基础上,紧接着在推进教育公平上下大气力。2007年以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累计免收学杂费5.2亿元,发放免费教科书321万套,为8.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4824万元。几年来共资助特困女生2.4万名,扶助贫困生36万人次,全面构建覆盖各阶段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3%,比2000年提高3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普及率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7.92%,比2000年提高50.12个百分点。

宿迁市教育局局长孙其松说:“宿迁教育近年来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广大群众‘学有所教’的需求,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加大教育投入、打造名师队伍、创建优质资源、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突破,确保如期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4月14日,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黄河分校学生在接饮纯净水。黄河分校是由4个村小撤并的,教学及生活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

江苏省泗阳县南刘集中心幼儿园孩子,对园内的各式玩具爱不释手。在宿迁市,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中心幼儿园。

4月14日,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仓集中心小学学生李静(左)在食堂吃午饭。她说一天6.5元钱的伙食费,能吃上四菜一汤,感觉很幸福。[nextpage]

4月15日,江苏省泗阳县南刘集初中学生在实验室内上化学课。南刘集初中是2009年新建的,各种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相比城里学校一点也不差。

泗阳县南刘集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沐浴在春天灿烂阳光下。经十多年努力奋斗,宿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

4月16日,泗洪县临淮实验小学昔日的渔家孩子在美丽的校园内玩游戏。

4月14日,宿迁市宿城区仓集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在上体育课。“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使仓集中心小学拥有了标准体育场及塑胶跑道。

4月15日,江苏省泗洪县梅花小学学生在学校图书馆挑选心仪的课外读物。随着“四配套”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宿迁首先在硬件上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泗阳县开发区小学学生在科学宫了解宇宙的奥秘。泗阳县开发区小学是个民办学校,为提升其办学水平,泗阳双语实验学校与其进行结对帮扶。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