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爬树得第一,老熊跟头翻得好,大象举重叫呱呱……”盐城建湖幼儿园的音乐教室内,飘出阵阵童声戏曲。十几个可爱的小朋友,身着小动物服装,正在排演童话戏剧《森林里啊真热闹》。他们唱的正是根生苏北、花开江南的淮剧。
这支悠扬的水乡韵调,发源建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曾是当地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然而,已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剧,近年来却日渐失去芳华。2001年起,建湖县力推淮剧进校园,使这个本土戏剧重焕光彩。孩子稚嫩可人的表演,也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淮剧文化的民间记忆。
“刚开始推行主体是政府和文艺界人士。”建湖县文联主席徐守忠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后,淮剧在当地出现观众断层,演出市场一直萎靡不振,可墙内开花墙外香,著名的上海淮剧团,很多优秀演员都来自建湖。“淮剧是建湖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让其传承下去。”
相比于文艺界的满腔热忱,建湖县教育界对淮剧进校园的态度要多了几份谨慎。“我们做过很多思考和尝试,也经历过周折。”建湖县实验小学校长周志高介绍说,“学校开设淮剧课程,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强制灌输,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
淮剧进校园,能否与现行的教育合拍,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获得家长支持,这些都在考验着淮剧的可变性。淮剧要想走进校园,亟需学着“变变脸”。
“家长们最担心的,是学唱淮剧会不会过多占用孩子的时间。”建湖县教育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县的淮剧推广,目前主要面向幼儿园和小学,淮剧教学内容主要在音乐课和美术课中穿插,如果孩子对淮剧特别感兴趣,可以通过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来进一步接触淮剧。“自然融入,兴趣与否,让孩子自己选择。”
“教材原创、游戏化传授、开设淮剧体验馆,是我们拉近淮剧与孩子距离的三大法宝。”徐守忠介绍,县里成立了专门的淮剧进校园研究会,确立了8个试点学校,结合一线教学中探索的经验,编制了面向各个年龄段少儿的原创教材,很多改编淮剧类似于儿歌。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唱起来简单又不陌生。
“我喜欢跟老师玩捉迷藏的游戏,我扮的是森林里的一只小猴子。”建湖县幼儿园6岁的廖振宇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一只卡通小猴。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要让他们安静下来学淮剧可真的不容易。“我们要制作些教具,像纸偶之类的,还要做些小动物、卡通戏剧小人儿、小戏服等,让孩子们喜欢上这种教学形式,再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做些小游戏,一步步吸引孩子来接受,学曲子很快的,但是之前这段诱导过程很重要。”一切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让陈丽这些老师们花费了不少心思。
建湖实验小学五楼的体验馆内,淮剧兴趣小组的孩子们正在用画笔涂抹着各式各样的脸谱,美术老师彭海霞正在为他们讲授《有趣的脸,淮剧化妆》。“淮剧进校园其实不仅是教他们唱曲子,更多的是为他们打开一扇体味世界的窗户。”彭老师告诉记者,模仿是孩子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如今淮剧不仅是在完成传承的使命,更承担着为孩子成长提供道德养分的重担。“让孩子喜欢上淮剧,用淮剧的角色去演绎真善美,这也是淮剧进校园这么多年来演绎出的新功能。”
张雪纯原来是一个文静寡言的孩子。“学了淮剧,孩子在跟人沟通上有进步了,现在放学后老跟我叽叽喳喳讲班里的事情,也愿意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张雪纯妈妈说,孩子在淮剧的角色配合中得到了很大锻炼。
“其实,我们已经跳出了进校园只是发现和培养演员苗子的误区,在为淮剧培养下一代观众的同时,我们也在用淮剧教书育人。”徐守忠介绍说,淮剧能给孩子带来哪些改变,成为县淮剧教育新的探索领域。
编辑:杨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