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南通:中考改革引领素质教育创新路

作者:刘卫锋 发布时间:2015-10-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近年来,南通市新一轮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在基础教育领域,该市以评价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进中考方案调整;着力打造德育、艺体科技和学科类活动课程,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一系列举措有效引领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走出了一条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之路。

中考方案调整:评价和录取方式改革是亮点

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南通市对中考方案作出重大调整。2009年10月20日,《南通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出台,今年在全市施行。评价方式改革和录取方式改革是该方案的两大亮点。在评价方式上,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从综合素质评定、学业水平测试、中考科目考试三方面实行综合考核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录取方式上,扩大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中的作用,扩大招生学校的招生自主权限。

整个初中阶段,南通市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客观、详实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以此为依据形成每学年学生阶段性综合素质评价结论,并据此形成终结性评价结论,与毕业、升学挂钩。七、八年级各科目的学期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育作为中考科目,基础年段平时的水平检测与中考体育统考,合并计入中考成绩。

学业水平评价包括考查科目评价和会考科目评价。其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和理化生实验等考查科目均按课标基本要求,分学期由学校按照统一要求组织测试,测试结果以A、B、C、D四等级呈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应项目。生物、地理两门会考科目成绩也分A、B、C、D四个等级。会考时间定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每年5月),由大市统一命题,县(市、区)统一组织,学校统一实施,其等级赋分后计入中考成绩。根据发展性原则,被划定为D级的学生可在九年级有一次补考机会,成绩达到60分以上的改定为C级。

在录取方式改革方面,热点普高推荐生、特色高中特长生、校长实名推荐师范定向生等举措让人眼前一亮。

南通市热点普通高中50%的招生计划,根据初中毕业生数,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实行推荐报考。相关招生学校对各初中学校推荐和自荐的学生进行考查。推荐生在中考中综合成绩达到基本要求,综合素质符合相关规定,便可录取相关高中。此举有效调动了农村和薄弱学校的积极性,引领初中学校进一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促进了学校的均衡发展。

南通市部分特色高中在统招计划中安排3%左右的计划招收在音乐、美术、体育、科技等方面有特长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各招生学校和县(市、区)教育局、招生部门共同进行特长生专长测试。考核合格者在符合综合素质要求的前提下,按计划择优录取。《2010年南通市区特色学校招生体育艺术科技特长生实施办法》显示,符合条件的特长生报名采取自荐和推荐的办法,专项考核合格被录取的,纳入统招计划,按统招生标准收费。

为选拔吸引一批优秀初中毕业生投身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市小学师资队伍尤其是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今年南通市继续按照 “择优录取、协议定向,免收学费、跟踪培养,考核合格、落实就业”的原则招收师范定向生,并首次实行校长实名制推荐。获得实名推荐资格的初中校长以学校和个人名义按本校实名推荐名额1∶1的比例确定人选,向招生学校进行推荐。在招生学校审核确认后,统一确定时间,组织被推荐候选的学生参加面试。

体育中考尝试:充分体现体育锻炼特点

几年来,南通市持续优化体育中考改革。去年,在深入调研、广泛吸纳学生家长的意见、倾听一线教师呼声的基础上,出台了《南通市中等学校招生体育考试改革实施办法》。体育中考总分由过去的30分升至50分,其中学生学习过程性考核20分,由学校组织测试;毕业统考30分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统一测试。学习过程性考核内容为:初一至初三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生平时体能和技能水平测试 (每学年体能和技能各测2项)、学生的耐力跑 (女800米、男1000米)。毕业统考项目采取必考、抽考和选考的方式。如2010年,必考为50米跑,抽考从实心球、跳绳、立定跳远中抽签确定其中一项,中考前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在网络平台上随机点击确定;选考为学生自选项目,从篮球、足球、排球、支撑跳跃、武术等项目中任选一项。体育中考的过程涵盖初一、初二、初三3个学年。

南通市的中考体育改革方案生动诠释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体质的重视程度。体育中考分值的增加,表明了一种价值倾向,目的在于借助分数的引力,提高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意识到体育对强身健体、人生历练、全面发展的作用。以考促教,借考促练,藉考健体。增设考试项目,强化自主选择的背后,同样体现着制度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三类科目的设置,既强化了基础项目,又拓展了面上的广度,避免了学生只抓考试项目、忽略其他项目的功利做法。学生只有全面达标、全面兼顾,才能从容应对考试,测出体质水平。自选项目的设置,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凸显学生的自主意识。同样,中考体育考试改革方案,一改过去初三年级终结考核的做法,体现了体育锻炼的特点:重在日积月累,贵在持恒不懈,重视过程考查,强化习惯养成。新方案加强了学生平时体育课成绩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过程的综合性评价,有利于引领学校按课程标准实施教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质的充分发展。

一位家长惊喜地发现:“孩子要参加体育中考,我成了孩子的陪练。没想到,陪练的同时,也锻炼了我自己。”体育中考改革,其最终目的在于引领广大学生深刻体认到,锻炼应当成为生命行走的一种方式。[nextpage]

特色课程建设:让学习生活更美好

德育活动课程:“为了德育更精彩,为了成长更生动”

近年来,南通市倡导“为了德育更精彩,为了成长更生动”的课程理念,突出德育活动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深化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积极探求德育活动的基本规律,构建了以“目标体系明确、结构版块完整、模式案例示范”为特色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感悟生活、体验成长、学会做人,切实提高了全市中小学德育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南通市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以学校有计划的德育交往为中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丰富其道德情感,使其形成道德能力,培养坚强的道德意志,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总共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德育活动课程3个学段组成部分,各学段德育活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贯。各学段的课程由活动领域、主题性板块、主题活动案例三个层次构成。活动领域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其中人与社会包括了人与他人、国际理解教育等方面的有关内容。各学段结合本学段的教育重点,根据引领性主题细化形成主题性板块,每个板块均设计活动目标并有活动建议。在每个教育板块下,均附有一定数量的、能够体现该板块重点教育内容的典型活动案例。该课程既是对每一所学校必须开展的常规性德育活动的系统设计和操作指南,也为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活动提供方法指导和典例示范。

同时,南通市创新了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评价机制:一是将地方和学校实施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情况纳入区域素质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测评体系,以此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展基于地方和学校的德育课程开发建设,定期对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指导。二是将学生参加德育活动的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程评价计入学生成长档案;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学生评价列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部分的评价内容;高中阶段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计入学分。三是把教师实施德育活动课程的情况计入工作绩效。强调对教师德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的评价;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学生、家长、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以科学评估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发挥评价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教师参与和实施德育活动课程的情况计入业务档案,并作为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评选的重要内容。

体艺2+1项目:丰盈学生生命,为成长奠基

为了丰盈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其成长奠基,南通市不断深化阳光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全市的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南通市教育局根据教育部的通知要求,创优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法,制订了《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在24所实验学校先期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根据该市制订的工作思路,“体育艺术2+1项目”将长效持久地开展下去,并以示范引领活动开展、以督查促进活动深入、以特色激扬活动魅力;“体育艺术2+1项目”还将从校本课程延伸到地方课程,并建立评价保障体系,把学生活动项目与测试等级对接、学生活动效果与中考成绩对接、教师过程管理与绩效考核对接,淡化功利色彩,消除短视行为,让学校的“体育艺术2+1项目”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南通市在体艺工作方面形成特色,得益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过程管理。该市以管理为手段,确保体育工作的质量。一是强化管理机制。 该市将学校体育工作,特别是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和“体育艺术2+1工程”纳入督导评估体系,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健全了工作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推出了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保障了“体育艺术2+1项目”的有效运行。二是优化教学机制。 南通市提供菜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艺术2+1项目”的积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其长见识、得乐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艺术技能。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把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文体活动、集体竞赛项目活动、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等有机结合起来,并开展体育竞赛和艺术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使“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和“体育艺术2+1项目”落到实处。三是强化教师专业发展。 南通市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结合新课程实施,开展体育教师培训,鼓励体育教师结合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打造体育骨干教师队伍。从学历达标、学历提高、名师培养三个层面提出了教师业务培训的要求,努力提高体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每年举办全市骨干体育教师培训班,邀请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省高校等体育专家、教授来通讲学;开展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专题研究公开课等活动,推动了广大体育教师在实践中更新知识结构,在实践中打磨教技,在合作中展示师德,在研究中提升品位。[nextpage]

综合实践活动:见证学生素质发展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进程中,南通市以构建具有南通特色的课程体系为抓手,以全面组织中小学生分期分批赴实践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区域化、模块化、课程化开展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了活动课程资源集约化、实践活动内容课程化、实践活动师资专职化、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化,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南通市坚持内涵发展和实用有效的理念,将基地活动模块纳入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为广大学校提供了高效实施实践课程的优质公共服务产品。

南通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从实践教育的内在特征和客观规律出发,以学生亲历亲为的活动方式、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和生动真实的情境方式为三维指标,创设活动设施和场所,推出了思想道德、科普劳技、生活实践、阳光体育四大板块30多个活动项目,还利用周边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创设了融入大自然的海洋文化系列活动,各类活动项目以课程菜单形式呈现。

专业的教师和管理人才队伍是实施活动课程的关键条件,南通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了一支精通实践教育管理的干部队伍、一支各具项目专长的教师队伍和一支服务岗位职业化的职工队伍,形成了实践教育的师资优势和活动育人的管理优势。

南通市中小学生赴基地开展的各项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实施要求,而且学生的每项实践活动采用三维指标进行四级等第评价,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综合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项目。

实践活动见证了学生的成长。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后的切身感受,是综合实践活动效果最有说服力的佐证:“到基地第一件事就是自己整理床铺,被子怎么套?床褥怎么铺?大家折腾了好半天才整理好,看来父母平时的家务劳动也是如此辛苦。”这是学生进入基地“第一课”的生活感受。“精美的贝壳挂件,栩栩如生的陶艺,玲珑剔透的纸艺,香味诱人的炒菜,滚热烫手的烤红薯,这些都出自我的手,这在过去连自己也难相信。”反映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后的自豪感。“我在勇攀‘珠峰’中拥有了勇气”“翻越‘毕业墙’让我懂得团结就是力量”“过‘波浪桥’让我理解了合作的重要”……一组拓展活动后的体验印刻在学生的心中。“我明白了邪教的性质和危害”“我领悟到廉洁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懂得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这些是学生参加法制、廉洁教育活动后的感悟。在基地的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 “得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每一个学生都“留存着人生的美好回忆”。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