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是宿迁市泗阳县众兴镇中心小学校长李晓红最为舒心的一段日子。这所往年一年级招生从来没超过两个班的城郊结合部的“薄弱学校”,今年新学期一下子就招满了7个班的孩子。李校长说,这都是该校和泗阳县小学教育的“领头羊”——泗阳双语实验学校组成教学联合体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泗阳县,以两所省实验小学和一所省示范初中作为龙头学校,分别牵手城区内数所“薄弱学校”组成教学联合体,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推进“三名一优”工程,已成为该县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抓手。
泗阳双语实验学校副校长熊雪贤向记者介绍,今年新学期,学校根据教育局的统一安排,选派了20名“精兵强将”进驻众兴镇中心小学,其中不乏各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及教学新秀。和往年支教不同的是,组成教学联合体的两校之间并非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层交流,而是在学校管理、教学质量提升、教育科研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在众兴镇中心小学,校长李晓红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泗阳双语实验学校到众兴镇中心小学交流学习工作计划》。计划中,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两校教师之间的互动活动一目了然。“双语学校的老师给我们学校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李晓红提及一个细节:“以前即使正在上音乐课,校园里也听不到琴声。现在不一样了,音乐课上琴声歌声响成一片。下课了,孩子们围着双语学校的音乐老师久久不肯离去。”双语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到来,给这所教师平均年龄近50岁的“老校”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教师们的干劲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教师队伍水准的提升,给学校带来的“蝴蝶效应”便是招生形势的急剧变化,学校的学生数从去年同期的540多人飙升至1240多人。一位执意把孙女送到该校就读的老人说:“以前想上好学校,不仅要找人托关系,还要花钱。现在什么都不用做,在家门口就能上到一样好的学校,我家的孩子运气真好!”
“城区内的学校组成教学联合体,这只是我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第一步。”泗阳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守华告诉记者,“等完成了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措施,比如为住在县城到农村任教的教师实行专用公交以及教师住房保障后,教学联合体的范围将逐步从城区延伸至乡镇和农村。届时,真正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将初具规模。”
“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品牌化、集团化,这是必然的趋势和选择。”在今年9月召开的泗阳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赵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以往支教工作的弊端:“形式大于内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由此提出了进一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品牌优势,走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之路,从而带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泗阳县结合自身“建设江苏教育名县三年规划”,初步制订出以“三名一优”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一是致力建设一批重点名校。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排斥名校建设,名校的带动、示范作用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力量,这是泗阳教育界形成的共识。该县计划,第一步是泗阳实验初中、致远实验初中分别在南北一个中心区选择一所初中实行分校制、一体化办学;双语实验学校、泗阳实验小学在同一乡镇选择中心小学实行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办学。教学安排、教学计划、教学考核全部采取同一个标准,教师在集团内统一安排、统一调度,并实行跟班制,一个轮回之后,教师再从农村回到县城,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紧缺问题。之后逐步扩大范围,力争在苏北率先走出城乡教育一体化之路,到2012年顺利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示范区的目标要求。
二是倾心培养一批省市名校长。泗阳县将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校长和教干职务择优聘任、竞争上岗、公推直选等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制度,切实将一批能力出众、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校领导岗位。并建立充实名校长储备库,逐步形成稳定、成熟的学校管理人才梯队,确保3年内培育市县名校长20名、省名校长2名。
三是着力积聚一批名教师。泗阳县将按照今年9月出台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八条意见”,坚持引进、培养“双轮驱动”,大力实施三年名师培养工程,对取得名师称号的教师依据不同层次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奖励,在评优、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努力打造一支名特优教师队伍。
“一优“则是指力争输送一批优质学生。全面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创新思路,既倡导有教无类,也倡导因材施教;既推进均衡发展,也鼓励差别竞争;既重视学业知识的提高,更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形成不拘一格、百花齐放、全面发展、竞相成才的生动局面。
“作为宿迁第一家、苏北第一批接受省级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的县份,泗阳的城乡学校已基本实现了校园环境一样美、办学条件一样好、教学设施一样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硬件’问题不复存在。”李守华副局长说,“今后一段时间,包括‘三名一优’工程在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软件’建设,将真正成为泗阳教育的重点。”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