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海陵教师流动初显教育均衡效应

作者:严小乔 发布时间:2015-10-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由于学校之间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存在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产生了择校问题。据了解,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均衡问题,从今年秋学期起,海陵区中小学已有195名教师进行了城乡校际流动。

学生感受新老师带来新方法

“新老师来了之后,我学会了很多诗词。”二附中北校区(原渔行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学生小玉说。

小玉的新老师名叫丁俊,是海光中心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海光中心小学,“积累”是学校的教学特色,学校建有资料库,资料库里有大量的诗词和成语,每位语文老师上课时,都会教给孩子们一些诗词和成语,学校里不少孩子都能出口成章。

来到二附中北校区后,丁俊每天都会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写一首诗词,向孩子们讲解诗词内容,让孩子们朗诵。

现在,小玉和她的同学们经常在课间一起背诵诗词。

翻开二附中北校区初一学生小陆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上课内容记得非常详细。小陆“记全课堂笔记”的习惯也是让新老师给“逼”出来的。

小陆的老师叶春林,是二附中南校区的数学老师。

“对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叶春林说,他到二附中北校区任教后,看到不少学生记笔记只记几个“关键词”,时间不长,笔记内容就忘得差不多了。

在课堂上,叶春林不断地提醒学生要“记全笔记”。“记全笔记,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心听讲,也方便学生复习。”

“我恐怕是被提醒最多的了。”小陆有点不好意思,“现在,老师在几个星期前的讲课内容,我都记得很清楚。”

大浦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明这次数学独立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不少,不少拓展题也能做起来了。“新来的老师,让我进步了很多,以前,我拓展题不会做。”小明说。

小明的新老师孙再明,来自苏陈实验小学。

“对于学困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孙再明说,上课时,他发现小明注意力不集中,就经常让他回答问题,多次跟小明家长沟通,主动向小明询问,还有哪些问题不懂的,及时给予解答。

大浦中心小学副校长燕海根说,开学初,苏陈实验小学和九龙实验学校3名老师流动到他们学校,他们对老师授课情况进行追踪,发现学生反响良好,学生们都很喜欢新老师。“交流过来的老师,在以前学校,都是优秀的骨干老师。”

家长反映孩子在哪上学都一样

教师流动之后,不少家长不再为学生在哪里上学而担忧了。

学生家长陆先生说,他孩子在江州路小学上学,其实,在家长的心里,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到好一点的学校上学。现在,教师流动之后,大浦中心小学的老师也在江州路小学教课,孩子在哪上学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家长们放心多了。

学生家长王先生说,他家住海陵区九龙镇,孩子现在九龙实验学校上学。其实,现在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基本差不多,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现在在农村学校也有。家长最担心的还是师资力量,不少农村学校的学生家长一心想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去,有的家长甚至放下手头工作,跟过去照顾。教师流动之后,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在接受教育方面没什么两样,“择校热”再也不热了。

教师心声“我学到了很多”

采访中,无论是从城区学校流动到农村学校的老师,还是从农村学校流动到城市学校的老师,都表示,通过教师流动,他们学到了很多。

“到大浦中心小学来,从学校管理和教学上,我都学到了很多。”孙再明说。

孙再明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们教师集体备课时,两名老师对一道习题进行探讨时,有了不同意见,结果争得面红耳赤。“在这里,课研氛围非常浓厚。”

孙再明说,在大浦中心小学,教师的成长空间很大,学校通过“师徒结对”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更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能力培养,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这些是大浦中心小学的特色,让他收获很大。

到了新学校,孙再明也感到压力很大。“我不能把学生教差喽。”在每天的课件设计上,孙再明比以前花了更多的时间。

丁俊说,一年的异校任教经历,将是他的“一笔宝贵财富”。

丁俊告诉记者,他到新校任教之后,发现二附中北校区的老师很敬业,非常能吃苦,相对于城区学校教师来说,付出更多。二附中北校区有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学习基础不好,不少老师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补差”。学校每天早晨7点40分上第一节课,但有的老师6点多钟就到校备课。

受新同事的影响,丁俊经常抽出时间,帮学生“补差”;中午,不少学生由于离家较远,留在学校,丁俊加入到学校义务巡防队伍中。

来自二附中南校区的语文老师唐璐原住莲花二区,通过教师流动,在二附中北校区任教。现在二附中北校区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把微波炉、电磁炉都搬进了自己的“新居”。“这里的老师为了学生都放弃自己休息,我总不能让学生找不到我呀。”

校长看法教师流动带来活力

泰州市海陵学校校长朱存扣认为,不同的学校,有自己的底蕴和特点。教师流动,能够让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融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朱存扣说,这次教师流动,无论是对已流动的教师还是对未流动的教师,都能够调动教学积极性。

“教师交流将给我们学校带来活力。”二附中北校区校长顾宏琦认为。

顾宏琦告诉记者,开学之初,7名城区学校老师来到他们学校任教。教师流动之后,校际之间的交流也多了。以前,他们学校和海光小学交流不多,自从教师流动后,他们曾与海光小学举行过篮球联谊赛,目前,他们正在酝酿和海光小学教师相互听课。

顾宏琦说,教师流动让他们学校的学生享受到优质师资资源,也让他们学校的教师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和施展舞台,可以学习到城区学校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科研能力。

苏陈实验小学校长丁正后说,他们学校以前属姜堰,现在属海陵区。通过教师流动,让他们学校更好地融入到海陵教育中来。以前,他们学校是以考试为主的教育,现在,整个海陵教育基本都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育模式。通过流动,他们可以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差距,知道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是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