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的改制学校,从陷入“择校”的重重困局,到成为均衡发展的突破口,仿佛就在一夜之间。
2010年前,盐城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的改制学校31所。这些学校都是由当地的优质名牌学校变身而来,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带来的弊端也十分明显,事实上,全面规范改制学校已经成为大力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解开的“死结”。
“就地方政府而言,每一所改制学校就是一座包赢不输的‘无烟工厂’,每年都可为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要规范改制学校,必须依靠地方政府这只强有力的手。”盐城市教育局局长常逢生如是说。
据统计,2010年,盐城市31所改制学校按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可向学生收取择校费达2.55亿元。其中由市教育局直管的3所改制学校当年可收取择校费6700万元。把所有改制学校收归公办,不仅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还必须承担学校正常运转费用。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地方政府如不痛下决心,继续与民争利,改制学校就难以规范,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就难以落实。
为了全面规范改制学校,让盐阜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2010年7月,盐城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率先将市直和盐都区、亭湖区所辖9所改制学校全部规范为公办学校,收归公办的学校统一纳入地方财政经费保障范围并按教育主管部门划定的施教区招生。在大市区的带动下,下辖7县(市)22所改制学校中19所收归公办,2所保留民办性质并与公办学校彻底脱钩,1所停止办学。至此,该市所有改制学校全部退出历史舞台,为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偿择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江苏盐城曾经风光一时又饱受争议的改制学校终于恢复了本来面貌。日前,笔者来到原为改制学校的盐城市实验小学采访,该校党委书记、校长张斌深有感触地说:“今年春节,是最近几年来过得最‘太平’的春节。自从学校收归公办之后,学校按市教育局划定的施教区就近招生,这样做不仅社会满意、家长满意,也将我们从招生的重重矛盾中解脱了出来,特别是学校的办学经费由地方政府纳入公共经费保障范围,校长更能集中精力抓教育教学管理,抓教育质量提高,抓学校特色创建。”
改制学校全部收归公办之后,盐城将其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采取以优质名牌学校为龙头与原来的公办普通学校共同组建教育集团的方法,集团内校长、教师实行团队式双向交流,校长、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15%,同一教育集团内实行教育教学统一管理、师资力量统一配备、办学实绩统一考核,年终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办学实绩统一奖惩。收归公办后的改制学校与以往相比,肩头上的担子更重,除了要继续办好自己的学校外,还要充分发挥优质名牌学校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集团内其他成员学校共同进步。目前,教育局针对集团化办学的考核方案也正在制订中。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