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作文写作水平还有捷径?江都市教研室近期打造的“生成性模仿”教研课题,就是教学生如何站在名家经典的肩膀上,通过“读、临、核、用”等阶段,迅速提升习作的境界和效益。
“初中作文生成性模仿研究”是江都市教研室重点打造的作文教研课题。据了解,在生成性模仿研究中,“模仿”是基础,这大致相当于书法练习的“入帖”,须经历读、临、核、用等阶段。“生成性”是灵魂,模仿的目的不是抄袭,也不是机械移用,而是站在名家经典的肩膀上,提升习作的境界、效益,这大致相当于书法练习的“出帖”。
该项目负责人生国俊说,一切创新都是由模仿开始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古人行之有效地运用模仿学习法的总结。初中生成性模仿作文课题研究是从“人的发展”出发,以名家经典为模仿范本,引导学生建立名家经典与个人生活的联系,将名家经典融入我心,汇于我口,流于我笔。它借鉴中国传统书法练习“描红-临帖-背临-自写”的方法,借助“积累-模仿-借鉴-创造”的层级递升平台,激发初中生的写作潜能,融合经典阅读与写作实践,以求形成一套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习作模式。
据介绍,“生成性模仿”作文的操作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是抓住一个“读”字,帮助学生有效积累。把语文课本中的精典阅读材料片段及学生比较熟悉的鲁迅、老舍、苏童、毕飞宇、契诃夫等众多名家名作的精华作为“法帖”,引导学生真正地读懂、读透,在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的同时比较全面地提高语文素养。通过“读帖”,提供模仿对象,增加感性积累,激发模仿兴趣。第二是抓好一个“临”字,引导学生有效模仿。临摹范文则是让他们“依样画葫芦”,引发打开思路和组织材料的好办法。第三是落实一个“核”字,在比较中揣摩技巧。“核帖”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读帖、临帖之后的“悟”的过程,在模仿选材、构思时激活自己的写作思路。第四是“用”字,在模仿中学会创造。站在名家经典的肩膀上,激发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升作文的境界。
全国中语会秘书长顾之川先生对本课题有个很中肯的评价,他认为,这个课题力图沟通阅读与写作,模仿与生成,技巧与生活,搭建一座迁移融合的桥梁,探索一条科学、实用、高效的作文训练之路。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