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仪征:活力课堂激活仪征教学改革

作者:沈大雷 陈瑞昌 田鲜蜜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江苏省仪征市第四中学课程改革实验班王晴老师近期的“培训生活”格外丰富,前不久,她刚参加了仪征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导学案设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培训班,听说近期要对教师基本功进行专项培训,她又张罗着要报名。

“这些培训是市里为课改实验班的老师‘特供’的。在这里,我们既能向专家当面取经,也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样的充电机会。”王晴说。自从2009年仪征市探索实施“活力-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来,这种定期集中培训已经成为课改实验班教师汲取教学营养的家常便饭。

五校联动:打造本土课改模式

2008年12月,仪征市成功创成“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全市教育迈上了新的发展平台。“当时江苏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开展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统一行动,既要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要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索构建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成为摆在仪征教育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仪征市教育局李伯华局长说。

仪征教育局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决定先在5所学校进行课改试点。“课程改革涉及教师的角色定位、课堂评价标准等诸多难题,仅凭一校之力,恐怕难以完成。”仪征课改“智囊团”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胡金平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课改中,仪征市并不指定试点学校,而是由学校自主申报,班级主动报名参与。在仪征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四同看来,这样能够保证课改学校是“自愿走进来”、“肯改变”的学校。

这一招的确收到了“奇效”,5所原先都处于相对薄弱状态的中学先后自愿报名加入课改队伍。仪征市第四中学校长方江说:“作为办学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要想在课程改革的潮流中迎头赶上,必须得主动求变。”

为了帮助试点学校在课改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仪征市聘请南京师大知名教授定期指导,引导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争取最大的课堂效益。仪征市教育局教研室还深入调研,定期召开有效教学活动研讨会和分析会,及时总结推广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通过模仿、移植和改造等形式,5所学校确定了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反思的“活力-探究型”课堂模式,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只讲10分钟:构建“活力—探究型”课堂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上课方式常常是“满堂灌”,教师比较关注中上层孩子,尤其关注“拔尖”的孩子,但大多数孩子没有充分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仪征市马集中学的一份调查显示,有20%的学生害怕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这样的课堂‘不环保’。当我们把课堂目标放得低一点、再低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关注到了更广泛层面的孩子。”仪征教育局副局长李四同说。

在5所初中的探索实践中,仪征市第四中学提出的“参与无错”,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参与进来的观点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

在仪征市第四中学的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发言等表现要记分,一天下来班级要进行统计。教导处每周公布“班级活力课堂检查反馈表”,评选每周最佳活动小组、最佳小组长,每月汇总一次、评选一次,每学期一次总评。这既是对班主任工作考核的依据,更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随着新课改在各所试点学校的推进,课堂悄悄发生了变化。“学生们都喜欢上了新课堂,而且有了成果意识,喜欢有人欣赏他们,与他们一起分享学习成果。”方江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角色互换:促使教师自我提升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实现高效,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的“让位”,却并不代表教师无事可干,而是花更多的工夫在课前。课改之前,5所学校虽然都实行了集体备课,但往往流于形式,有的教师拿着集体备课的打印稿,直接进入课堂。课改后,教师的备课流程变成了教师个人主备—备课组集体研讨修订—教师进行个性化加工—跟踪听课—教后反思。

这样的备课流程需要教师从备课环节开始,就要精密设计问题,对学生在预习环节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和整合后形成“问题链”。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课标和学生实际提出补充问题,以弥补学生提出问题的不足。

“活力—探究型课堂”激发了教师的热情,今年快50岁的吴斐是胥浦中学一名语文教师,从充满疑惑,到亲自“试水”,吴斐就像变了一个人,每天不是在电子备课室查阅资料,就是与同组老师磨课。“现在的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所以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考量学情,心有课堂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吴斐说,现在他正带领语文组教师完善、优化导学案,总结课改中的可贵经验。

探索实践“活力-探究型课堂”两年多来,仪征市5所薄弱初中的办学水平和课堂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一大批教学骨干教师通过课改成长起来,成为推动课堂变革的生力军。其他学校纷纷前来学习经验,原本办学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逐渐成为引领全市课程改革的“排头兵”。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