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好学校就在老百姓身边

作者:潘玉娇 佟广艳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郁郁葱葱的树木在车窗外无尽延伸,在开离市区30多分钟后,车子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徐州市铜山区三堡镇周庄小学。这是铜山区的一座普通村小,然而,无论是红黄相间的教学楼、崭新的塑胶跑道,还是精心打理的校园绿化、楼梯间布置一新的“图书角”,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所精致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2000年以前,这里是一所很破落的学校,瓦房、泥地,没有一间像样的教室。”周庄小学校长滕绍龙说,“现在,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是源于政府的全力支持!”

学校是村里最好的建筑

周庄小学的变化,正是“十一五”期间徐州市铜山区将“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确保全面达标”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一个缩影。据铜山区教育局局长王慕启介绍,2006年至2010年,铜山区预算内教育经费累计投入36亿元,平均年增长28.1%。仅2010年,区政府安排教育经费就达9.93亿元。其中,自2008年始开始实施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和校舍安全工程,使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尤其是乡镇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我们的校园是按照汉文化的传统设计的。”在铜山区汉王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刘琪向记者介绍着她的学校:“学校的围墙上有很多石刻的壁画,每一幅都蕴含着一个历史故事;校内还有一个棋盘广场,上面有巨大的石头象棋……”目前,汉王镇有一所小学中心校、4所村小及一所初中,在政府的大力资助下,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这里,学校是村里最好的建筑,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

据统计,2008年至2010年,铜山区财政先后投入资金6230万元用于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新建和改建全区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等98栋,项目总投资达2亿元。“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苏北地区,这样的投入对铜山来说并不轻松,这显示了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教育发展的决心。”王慕启局长说,今年政府决定投资1.49亿元,用两年时间,在全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143所学校全部建成塑胶操场,实现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塑胶操场全覆盖。

学校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

“以前,我们的学生嫌家乡学校的教学质量差,都想去外面上学;现在,很多外面的孩子都想到铜山来上学。这不仅得益于校舍的翻新与修建,更得益于我们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铜山区教育局副局长蔡冬梅说。2010年,铜山区教师培训经费累计支出443万元;2011年,区政府要求教师培训经费支出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1.5%,学校年度公用经费中培训经费的安排不低于5%。此外,区政府还积极倡导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更多的支持。

“通过参加一系列的培训,教师一方面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能开阔视野,增强职业幸福感。”汉王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耿淑梅说,“目前区里定期组织名师下乡培训活动,名师们甚至会帮我们梳理教材,细化到每一个单元的课程,还会帮我们进行职业规划,让我们获益颇多。”由于近些年区教育局对师资队伍建设高度重视,铜山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很快,教学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汉王镇,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更是时尚文化的传播者。广场文化娱乐活动,领舞的都是老师;街道美化设计、省“非遗”项目的资料搜集整理,也都是老师在做。“尊师重教的风气在农村重拾,人们对于老师的尊敬,也就是对于学校的认可。学校正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在汉王镇如此,在铜山的其他乡镇也是如此。”汉王镇中心小学曹玉辉校长说。

让老百姓获得真正实惠

对教育的大力支持带来的是学校特色品牌的建立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在棠张镇中心中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中国著名画家喻继高艺术馆,让学生接触经典作品、陶冶高尚情操;在铜山镇中心中学,“艺术育人”已成为家长和学生心中共同的信念;张集实验小学的“练字修身、翰墨育人”、三堡实验小学的“宝葫芦书香校园”、柳新小学的剪纸艺术、茅村小学的古诗诵读等,都已成为该校乃至附近区域最具亮点的“名片”。

2010年底,铜山区高水平通过省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强国提出:“作为我市唯一一家被列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改革发展试点的地区,铜山要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财力投向薄弱学校,努力办好区域内的每一所学校,实现每一所学校的现代化,让老百姓获得真正实惠。”

在即将离开汉旺镇中心小学时,记者遇到了吃完午饭便匆匆赶来参加书法篆刻兴趣小组的秦天语同学。在书法老师、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巧令的带领下,孩子们拿着刻刀,专心致志地学习篆刻的技巧。此情此景,让站在教室外悄悄看着儿子练习的秦妈妈高兴不已:“以前总羡慕城里的孩子,总觉得村里的小学不如城里的好。现在我放心了,村里的小学也能培养好孩子,好学校就在我们的身边。”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