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东海:“五大突破”加快教育现代化创建步伐

作者:刘加宽 于班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东海县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县、建设幸福东海”战略的支柱工程。该县制定了《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把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作为民生工程,列入乡镇(场)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考核目标,实行一票否决,扎实有效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着力在五个方面谋求突破,加快教育现代化创建步伐。

一是在硬件软件建设上求突破,推进全县教育优质发展。 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按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学校硬件建设,实现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抓实校舍安全工程和扶贫助学工程,让每一个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在软件方面,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原则,注重内涵建设,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手段的现代化,促进学校富有个性、各具特色的发展。大力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各校均能因地制宜,积极开发特色项目,全县“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点、人人有特长”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平明中心小学的传统美德教育、白塔高级中学的励志教育,县幼园和县实验小学的版画、南辰中学的跑马灯舞、驼峰中学的王宗省陶艺、东海中等专业学校的水晶雕刻、温泉中学的泉文化、房山高级中学的艾村艺术工作室,桃林中心小学和石梁河中心小学的无线电测向、横沟中心小学的科技教育,白塔初级中学的“一二三”课堂教学改革、白塔高中的分层次问题教学法,牛山镇中心小学的跆拳道、白塔中心小学的篮球操等已成为我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全县素质教育成果丰硕,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多次采访报道我县素质教育经验和成果。

二是在质量提升上求突破,推进全县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推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各校通过开设示范课、研讨课,开展高效课堂大赛等形式,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方法;开展“菜单式”教学服务、送教下乡、同课异构等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评价制度,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引领学校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坚持把质量提升作为教育工作的生命工程,精心打造高效课堂,抓实校本研训、实行机关干部包校,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是在素质教育上求突破,推进全县教育全面发展。 全面推行个性化目标考核,引领学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兴校之路。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工程”,改进德育、美育、劳技教育、科技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坚持把学生的健康作为东海教育的基础工程狠抓落实,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中小学生体质状况良好,该县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全县艺术教育获评“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县实验小学获评“全国文化艺术传承优秀学校”、“全国少儿版画先进集体”,东海高级中学器乐节目获评全国艺术表演二等奖,桃林中心小学、石梁河中心小学和县实验中学的无线电测向多次在全国锦标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省相关部门专门发来贺信。今年5月31日,在首届“我的绿色畅想”全国少儿绘画大赛上,县实验小学陶斯琪同学《树爷爷的孩子》荣获唯一特等奖,并被聘任为“新奥能源绿色小天使”;2010年,该县被国家教育学会确定为传统美德教育优秀示范基地。

四是在规范管理上求突破,推进全县教育内涵发展。 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进一步创新管理方法,细化管理过程,强化管理督查,创树管理特色,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坚决落实省“五严”、市“六严”规定,县两办转发了教育局与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监察局制定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局与县人事局、监察局制定的《关于禁止在职在岗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暂行规定》,坚决禁止在职在岗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行为。加大督查力度,开展多次拉网式排查和飞行检查;举行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签名承诺活动;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加大处理力度,严肃查处违规的学校和教师,有偿家教整治举措得到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评价,《江苏教育报》作专题介绍。

五是在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上求突破,推进全县教育和谐发展。 县中等专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增添合作项目2个,与博世(东海)汽车测试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晶海洋石英合作签约。完成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300余人,成人高中招生300余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0.8万人,技术培训13万人,其它非农行业培训6万人。农民工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专业与岗位对接等三个省级课题开题研究。获得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各1个,获奖质量和数量均为全市第一;获得全国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成果评比一等奖和先进集体。

(东海县教育局)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