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盲人、智障人,这些弱势人群往往被视为家庭的包袱、社会的负担。然而,南京市特殊教育“三级跳”的策略,让这些残疾学生“有其学”、“优其学”、“就其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计问题,也为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记者日前在南京市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了解到,南京近年来的盲人、聋人和轻度智障学生不仅百分之百有学上,而且就业率也很高。
“我今后要自己养鸡创业挣钱孝敬父母。”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小金一句话让父母热泪盈眶。小金从小患有脑瘫,因病痛带来的反常行为让他的父母愈发担心孩子的未来。进入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后,转机出现了,孩子学会了识字,学会了简单的生活自理,老两口的心安定了许多,可是他们仍然担心他以后无法独立生活。不过,学校从2001年起即实施的“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育人模式让小金的父母彻底放下了心。经过教师悉心指导,精心培养,两年的学习实践让小金熟练地掌握了鸡的养殖技术。“在学习过程中,他表现得那么勇敢,那么执着,我相信:只要有一个机会,一个平台,他完全能像普通人一样独立生活!”小金的老师对他赞不绝口。小金毕业后留在了学校实验基地就业负责乌骨鸡、珍珠鸡养殖,将来,他还想尝试自主养殖,自己创业。“学校的培养让我们敢于想象他的未来,也相信他的未来。”他的父母感慨地说。
在这所学校,像小金这样毕业后留校就业的残疾学生已有数十人。“我们不仅要培养残疾孩子自立能力,更注重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他们在这里不仅能学会种植、养殖,而且还能够就业甚至创业。”该校校长葛华钦介绍,该校的“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已有10年。目前,学校实验基地建有牡丹园、水产养殖区、果鸡放养区等,面积将扩至1500亩,可接纳500名残疾学生进行培训和就业。
另据介绍,该校是一所集听障智障教育、康复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2005年在全国率先对轻度、中度智障学生9年义务教育延长3年,实施12年教育。2008年又创办了“听障学生职业中专”,成为在全国同类(级)学校中率先对智障和听障学生实施12年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教育部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并将在全国推广这种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想融合的新模式。
南京盲人学校毕业生朱伟、汤钊对幸福有共同的理解:“我们的幸福在我们的手上。”朱伟和汤钊都毕业于该校推拿按摩专业。如今,朱伟已在南京手佳盲人按摩工作,不但收入不菲,能帮父母还房贷,还收获了爱情,明年将结婚,他准备开一家按摩店,自己当老板。而汤钊毕业后已经成家立业,开了一家诊所,当起了老板,聘用了好几位盲人学生就业。
像朱伟、汤钊这样的优秀高级按摩师和推拿医师在南京盲校并不罕见。自1990年起,该校面向全省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视障学生开设三年制针灸推拿专业,400余名学生顺利毕业,就业率达100%;自1993年以来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办盲人针灸推拿大专班,在全国首创与大学联办盲人高等职业教育,已有130余名学生毕业,就业率达100%;2011年8月,学校又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联办盲人函授大专班,成为众多社会盲人提升学历、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
聋人也能为苹果编写软件?聋人大学生蔡宝承实现了这个梦想。蔡宝承来自聋人家庭,5年前从南京聋人学校以高分考入天津理工大学,目前在天津一家软件公司工作。“他简直是个编程的天才!公司的一半业务都由他负责。”蔡宝承的上司这样评价他。短短几个月,小蔡已开始为世界IT巨头苹果公司开发几款应用软件,其中一款已在德国上市,另外3款软件也将上市。蔡宝承的成功就业改变家庭命运。“小蔡在天津参加工作后,干得很不错,他家里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蔡宝承的邻居告诉记者。
在南京聋人学校,像的聋人高材生还有很多。该校率先全国开办聋人普通高级中学,自1992年开办以来,高考录取率为98%以上,本科录取率连续数年保持100%。聋人教育在全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聋人普通高中办学成果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还有150多名聋童通过康复训练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学校学习,顺利融入社会。
如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都不易,这些南京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残障学生又如何实现成功就业呢?从南京的一些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理念中,人们可以找到部分答案:南京盲人学校努力“为每个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南京聋人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始终着眼未来”;而溧水特殊教育学校致力于“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长期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发展事业,从2004年起,南京市、区(县)教育局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对全市特教学校(班)的残疾学生实行全免费教育。此外,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执行特殊教育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没有一个残疾孩子因贫缀学。
近年来,各级政府还投入巨资为残疾学生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和环境。据了解,我市的特殊教育在结构布局上已实现了城区、郊县全覆盖,特教学校均安置在本地区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域。全市各级政府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高淳县投入900多万元,用于县特殊教育学校整体搬迁改造;浦口区投入1985多万元用于特教学校改扩建;秦淮区投入数百万元将区特殊教育向学前和九年后培智职业教育延伸;江宁区投入4000万元新建了占地23亩的现代化特殊教育学校……。区县政府和教育部门投入基建项目和设备资金达9000多万元。目前,我市投入5000万元为市聋人学校新建15000平方米新校舍。
如今,南京特殊教育已经形成了“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盲、聋、弱智教育)、形式多样(特教学校、特教中心、普教附设辅读班、随班就读)、上下延伸(学前康复教育;普、职高教育、高等教育)、结构完整(普教与职教)、特色鲜明”的特殊教育体系。目前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达13所,南京的残疾学生实现了99%以上入学率。
“现在,南京的许多特殊教育学校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保证残疾学生终身幸福的头等大事考虑。”吴晓茅表示:“职业技能培养将帮助这些残疾学生融入社会、自强自立,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南京市教育工委书记徐传德也表示:“南京是博爱之都。现在,全市上下正在打造幸福都市,南京特殊教育强调‘一切为了残疾学生的幸福’与此不谋而合。”徐传德指出,特殊教育就是要让残疾孩子得到更多关爱,共享社会的文明成果。从“有其学”到“优其学”,再到“就其业”,南京的特殊教育将为残疾人普享有尊严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