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我们在教师职称评审方面有了一些新举措,例如,扩大和规范学校在职评方面的自主权,增设学校对申报人‘教学实绩’的评价;在考评时,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支教教师等实行‘政策性加分’,促进教师流动;实行更加科学合理的专家评审机制,确保教师职评的公正和公开。”日前,记者在连云港市采访时,该市教育局副局长臧雷这样介绍道,“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已成为我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师队伍有序健康发展的有力抓手。”
“教学实绩”来说话
在《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量化评分表》上,“教学实绩”这一项并不起眼。它具体指的是什么?是发表的论文数,还是获得的个人荣誉?面对记者的疑惑,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副校长华雪珍解释说:“所谓‘教学实绩’,就是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岗位上所做的扎实工作。评价者不是别人,正是最了解申报人的学校和同行。”为了解决职称评审工作中重视发表论文数、赛课等个人奖项带来的教师个人发展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师德表现等实绩脱节的现象,连云港市教育局自2011年起,调整评审量化评分结构,增设了学校对申报人“教学实绩”评估一项(10分,占总值的10%),针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教学质量、师德表现进行评估。
为了将此项评估落到实处,连云港市教育局要求学校在组织职评工作时,严格遵循“师德为先,实绩为重”的原则,按照“综合考评入围、教学实绩排序”的要求,在校内完成岗位指标控制、个人申报述职、同行评价测评、学校审核公示等校级评审程序,对最终推荐上报人按照教学实绩进行排序,并分别赋予相应等级分值带入评审会。
“‘教学实绩’考核一出台,就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一方面让一贯踏实工作的教师感到欣慰,因为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终于得到了认可;另一方面,也让那些只重视个人发展而忽视学生成长的教师,改变了原有的错误观念。这样的导向把教师的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了教学上来。”华雪珍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科学导向”来指路
“在城镇学校教学一线工作15年以上,从第16年起每超1年加0.5分;在农村学校教学一线工作12年以上,从第13年起每超1年加0.5分;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派或认可,参与对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并驻教一学期以上加1分,非驻教的定期(一学期)到固定学校支教加0.5分……”在《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量化评分表》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一些“政策性加分”。在连云港,教师职评工作已经不再仅仅是“事后评价”,更是“事前指路”。
坚持科学的评价导向,突出对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过程与绩效的考评,向一线教师和农村教师倾斜、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一直是连云港市教育局在进行职评工作时的重要方向。为此,该市对在农村薄弱学校任教、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和赴农村支教这三类情况达到一定年限的,实行逐年累积加分,从而发挥职评工作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促进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流动。
东海县教育局副局长朱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施量化评分,不管是在稳定农村教师、激发城区教师支教积极性,还是在落实绩效工资政策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而教育局和学校据此实施的公开按序推荐职评教师的做法,推进了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推进了学校民主管理,消除了管理中的许多矛盾,因此根据积分筛选的做法得到了一线教师的一致认同。”
“专家权威”来立信
“在进行市级评审工作时,我们实行分工制与分权制、双评制与复审制相结合的方法,从而提高专家评审工作的客观性、准确性,提升了职评工作的公信度和权威性。”据连云港市教育局师资处处长叶海萍介绍,所谓分工与分权,即将专家分成两个小组,小组中的专家分别按照自己的专业和专长就申报材料中的一至两个项目进行评审打分,然后依次汇总,得出该申报材料的评审总分。所谓双评与复审,即指两个专家组“背对背”地同时评审一份材料,如果两组在评审结果上超出规定分值,由复审组进行裁定,复审组还负责对全部过关的材料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进行最后的抽样复审,通过后再上交到人事部门审定。
谈到这样的评审方法,评审组专家、省特级教师、海州实验中学校长徐进利深有感触:“我们打出的分数要与另一组的打分进行对比,这使得评审工作更加客观、更加公正。”而申报教师、海州实验中学郭凤霞老师也认为:“知道专家评审的流程后,对公示出来的评审结果,大家都没有异议,申报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了。”
正如连云港市教育局局长匡中远在2012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讲的那样,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是利在千秋的工程,既需要资金投入来保障,更需要通过职称评审等系列措施来保证方向。据介绍,今年该市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将继续坚持师德为先、业绩为重原则,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职称评定主体意识,积极发挥职称评审的杠杆、导向作用,不断提升全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