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镇江拟对校服收费实施最高限价(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资料图片

校服代表了一所学校的形象,是学生身份的标志之一。多年来,学校每次征订校服,家长总“有话要说”。近日,镇江市物价局官方网站上出现了一份关于学生校服的调查问卷,记者了解到,镇江市将出台中小学校服收费管理的相关规定,拟对校服收费实施最高限价。

学生校服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校服款式不好看,颜色也比较单一,穿在身上显得挺土气的。”镇江市某学校学生小凯说,他的校服中,有一套是运动装,不但款式不好看,颜色也太单一了,穿起来一点也不合身。他认为,现在是个性张扬的年代,千篇一律的校服,一点也显示不出大家的个性。“学校在展示风貌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如何通过校服展示我们学生的个性。”

国内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有近30%的中学生对自己的校服很不满意,认为不符合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有79%的中学生认为校服颜色太单一,无法体现现代中学生的青春活力,不符合现代中学生的审美标准。而对于校服布料的好坏,学生们却没有多少清晰的概念。

记者了解到,在国内某些城市,校服涂鸦开始在校园里流行,一些中小学生在校服上画上自己喜爱的图案以展示个性,每名学生的个性都能通过校服上的图案得到表达,但在镇江市这种现象还不普遍。正读八年级的晨宇说,他在网上看到过外地一些学校开展校服涂鸦活动,很羡慕他们能穿自己“画”出来的校服,“虽然很多老师和家长反对这样做,但是对于枯燥、乏味、强压式的学习生活,通过这种方式能使我们解压,我们尊重学校和老师,当然也希望他们尊重我们。”

家长希望质量对得起价格

对于校服,家长们有许多的建议和意见。市民张女士的孩子在镇江市某中学读书,前段时间,孩子将新订的夏季校服带回家,“式样难看不说,衣服拿出来还有一股机油味。”她认为,花一两百元买套校服也就算了,至少衣服质量要对得起它的价格。张女士说,校服的布料像是化纤,一点也不透气,她专门用柔顺剂将孩子的校服洗了一遍,但晒干还是有味道,“我怀疑是染料的味道,劣质染料对身体有伤害,孩子正是发育阶段,学校不能只为自身的形象,不管孩子的健康!”

校服订几套最合适?记者了解到,镇江市中小学校拥有校服的数量并不相同,少的有一套,多的达四五套,分别有春秋款、夏款、冬款等不同款式。姚女士的孩子正读三年级,她说孩子刚入校时订了一套校服,虽然当时订大了一号,可是孩子长得快,衣服、裤子不仅嫌小,还显得很旧,而且没有其他校服可以换着穿,好在学校不要求每天都穿校服。另一位家长于女士说,去年冬天,学校要求孩子穿校服,可是校服是秋装,里面又没办法加棉袄,孩子被冻生病了,“应该设计不同季节的校服,要求学生每天都穿,从一年级开始订,等实在不能穿了,再个别购买。但是,衣服的质量一定要有保障,要对得起价格。”

市民梁先生说,他的孩子上小学时几乎每年都要买一套校服,不是因为孩子长个子,而是因为学校不停地换式样。“统一校服是好事,学校最好从起始年级开始,中途不要随意更换校服,以免浪费。一套校服一两百元,几套校服下来就要上千元,校服费对于一些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相关部门将制定校服收费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镇江市校服收费管理,近日,镇江市物价局、教育局以问卷的形式对全市中小学校服收费的状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市价格部门将根据调查情况制定规范措施。

镇江市物价局官方网站(http://wjj.zhenjiang.gov.cn/)上,这张关于学生校服的调查问卷,包括了校服的支出费用、征订校服是否征求家长的意愿、征订校服数量、征订校服频率、穿着校服时间、校服收费是否应该管理等21个问题。市价格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市物价局和教育局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就是想全面了解当前校服的收费状况,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调查情况将影响到价格部门对相关具体政策的制定,所以,市价格部门希望广大学生、家长积极登录市物价局网站参与问卷调查。

校服的收费涉及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市物价局收费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说,为防止校服收费成为一个新的教育乱收费热点,市价格和教育部门正在着手制定中小学校服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如对校服收费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根据市场情况,对校服收费标准实施最高限价;学校不得强制学生征订,控制校服收费标准和数量;明确校服的套数;规定对经济困难家庭实行校服费减免政策;规定禁止在校服费中列支教师劳务费,禁止学校收受生产厂家的回扣、捐赠等等。学生和家长可登录市物价局官方网站查看《中小学校服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具体内容,若有其他意见和建议,也可发送到邮箱zjwjjhw@163.com,与市价格部门联系。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