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徐州:今年选聘村官总数全省最多(图)

作者:王岩 任中华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走出考场的考生

2012年度大学生村官选聘面试20日在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举行,1185名省内外应届大学毕业生竞争500个村官职位。今年的面试考题只有两道,虽难度适中,但“农”味很浓,题目让考生很有话说,全凭个人发挥。

据了解,面试考察结束后,将根据笔试成绩、面试成绩、考察成绩计算考生总成绩。按男、女选聘计划,分别从高分到低分确定体检人员。因体检不合格出现缺额时,依次递补。

今年选聘总数全省最多

据徐州市大学生村官选聘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徐州市计划选聘大学生村官500名,选聘总数全省最多,共有4509人报名,报名总数在全省排名第二。

今年报名的考生从性别分布来看,男生1750人、女生2759人,其中党员总数为2200人,研究生人数为490人;从学校分布来看,“985”工程院校131人,“211”工程院校483人;从生源分布来看,徐州市生源3075人,省内市外生源398人,省外生源1036人。

经过笔试选拔,最终1185名省内外应届大学毕业生闯入面试环节,对500个村官职位发起最后 “冲刺”。

外地学生赶场来考试

来自南通大学师范类专业的张同学,拖着一个旅行箱走出考场,“周五从南通到徐州,今天一早就来到考场,生怕迟到,现在还要赶紧坐车赶回学校。”张同学说,回学校要忙毕业论文,时间一点耽搁不起,“在南通也参加了多场招聘会,希望能抓住每一个就业机会。”

记者注意到,因为大学生村官考试面向应届毕业生,所以像张同学这样行色匆匆赶场来考试、又要赶点回学校的学生不在少数。

家长陪同加油助阵

20日上午虽然烈日当头,可是考场大门外却依然聚集了很多翘首以盼、前来助考加油的家长。

家住贾汪区的时女士一家开车带女儿来参加面试,“我们担心路上堵车,清晨5点多就出发了。”时女士告诉记者,女儿来考“村官”,全家都很支持,“现在就业竞争激烈,孩子压力也大。作为父母,只能在备考期间想着法子给她做营养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

■面试考题(据考生回忆整理)

第1题:不少大学毕业生往往都愿意到发达地区就业,去国企、外企、国家机关就业,说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而大学生村官是到村里直接为基层群众服务,你为什么要选择当村官?报考村官自身具备哪些优势?

第2题: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说,青年人“要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作为一名青年,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做到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考生感受

今年村官为何大热?优惠政策、农村平台吸引人

王阳同学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他告诉记者,学校里有不少江苏的同学,很多人都报考了“村官”。“留在城里不如去乡下闯一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发挥自己的本领,在农村同样大有作为。” 王阳告诉记者,哈尔滨也招村官,但他没有参加。之所以选择报考徐州的村官,是看中徐州的巨大发展空间,徐州市对大学生村官很重视,各项政策扶持也鼓舞人心。”

面试试题难不难?难度适中,让考生有话说

今年大学生村官选聘面试一共两道题,限时10分钟。考试结束后,考生们普遍反映良好。大家表示,考题难度适中,“农”味很浓,题目让考生很有话说,全凭个人发挥。

“一共两道题,紧扣‘农村’和‘村官’,很实际。不难,时间也够用。”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的王同学称,之前他参加过徐州公务员招考,“两者相比,村官的面试题目更加平易近人。”

做村官要具备哪些素质?要有热情更要能吃苦

徐州市选聘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学毕业生要做村官,不仅要满怀热情,更要做好吃苦准备。

河南科技大学的刘同学是一位文静的女生,家住贾汪,她告诉记者,在报考村官之前,她已考上了中南大学的自费研究生,“我还是希望毕业后能回到家乡工作,为徐州的农村建设出一份力。刘同学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岗位可以让她有机会到基层锻炼,积累经验,磨练意志,“我就是农村孩子,不怕吃苦。在报考之前,我经常去田间地头,和在任的村官们交流。”

选拔出想下去敢下去、能干事干实事的人才

■专家分析

江苏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徐元善说,今年村官面试题目围绕了贴近农村生活、贴近村官的选拔目标,重点考查考生对农村的熟悉程度和处理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考题紧贴农村现状,要求考生谈个人见解和理解,以及考生即将奔赴村官岗位的思想准备,对到基层锻炼的认识程度等,以此来选拔出一批想下去敢下去、能干事干实事的人才。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