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句容积极强化教育行风建设

作者:滕秀平 曹俊 王建明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近年来,句容市教育局紧扣“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市”主题,坚持把服务人民群众、办人民满意教育、建人民满意学校、做人民满意教师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四项举措推进“三争” (争创跨越发展一流业绩、争创服务发展示范窗口、争创人民满意先进单位)主题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双追”讨论,探究核心价值。广泛开展“追求核心价值,追寻教育理想”主题大讨论,各校紧紧围绕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征文、研讨等系列活动,集思广益,提炼核心价值观。召开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现场会,推出典型案例,推广成功模式,推动学校结合“三争”主题实践活动和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把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育人的全过程,促进全体师生员工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工作的时代特征和脉搏,激发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二是创建“三无”学校,净化行业风气。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创建‘无违规收费、无违规办学、无违规从教’学校”活动。各校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排查收费、招生、办学、教师从教方面存在的问题,制订具体整改措施,建立工作责任制,促进整改措施的落实。同时,会同纠风、物价等部门深入学校开展督查5次,专门聘请了35名教育督导员,分片、分组开展了规范办学行为专项督查活动,及时指出问题和不足,推动整改,进一步优化了教育发展环境。突出抓好师德建设,建立师德考评制度,严肃查处违规从教行为,开展了“爱教育、献良策、建功十二五”“我为教师职业添光彩”主题演讲和“践行师德规范、争做优秀教师”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教师签订了“师德承诺书”,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目前,“三无”学校创建覆盖率达100%。

三是深化“四比”活动,打造特色品牌。围绕教育中心工作,强化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群众,开展“比学习、比业务、比服务、比创新”活动。建立领导班子学习制度和教师全员学习培训制度,采取班子成员带头学、党员干部比着学、统一专题引导学、加强检查督促学等形式,推进学校党组织争创“学习型党组织”、党员争当“学为良师”型优秀党员。开展师徒对比课、教学基本功竞赛等,强力推进校本教研活动,激活教师成长内需,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分别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校长、副校长评优课活动,分别举办了中小学校长、教务德育主任“治校方略”专题论坛活动,多次组织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校教师开展基本功、优质课比赛和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教职工参与率达98%。召开了学校特色打造与品牌创建现场会,开展了“构建高效课堂、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观摩研讨系列活动,举办第三届江苏句容现代班主任论坛、江苏“名校课堂巡礼”、“与名师同行”等省市级教研活动,积极推行了小学英语学科“四学三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局连续三届荣获省“教海探航”活动先进集体称号。建立了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扎实开展了“五个一”(每名党员每年要帮助一名学习生活困难的学生、联系一个班级、上一堂公开课、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和“三服务三帮扶”(服务班级、师生、家长,帮扶困难教职工、困难党员、困难学生)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全市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与师生结成帮扶对子1796个,为师生办实事好事55件,共落实帮扶资金25万元,共有607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1675人次,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教育特色的优质服务品牌。

四是健全“四评”机制,确保群众满意。建立健全学生评教师、家长评学校、社会评教育、服务对象评机关的长效机制,通过上评下议、多方联动推进“三争”活动取得实效。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代表视察、指导教育行风建设情况;聘请新一届教育系统行风监督员,对教育行风情况进行监督;多渠道主动接受社会咨询、投诉、批评和建议,认真按时办结、回复群众来信来访,查找突出问题,落实整改措施,不断提高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目前,全市共聘请了412名行风监督员,每个学校全年各召开2次评议会,2011年共收集意见建议23条,已落实整改22条;各学校每年组织1-2次学生评教师、家长评学校活动,年底,教育局组织校长、服务对象对局机关进行民主测评,群众对教育工作的平均满意率达90%以上。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