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楼可以不盖,学校不能不建”
——记江苏阜宁城乡学校建设六个“一样”
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个性一样得到发展——近年来,江苏省阜宁县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力求城乡学校达到“六个一样”,让阜宁每个孩子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沐浴着公平教育的阳光。
建设资金不“断炊”
“政府楼可以不盖,学校不能不建。”为了让农村孩子也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阜宁县提出要让农村学校变漂亮。从2009年起,该县顺应新农村建设形势,启动了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先后投入近10亿元建设各镇(区)中心初中、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其中11所中心幼儿园、12所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易址新建,18所中心幼儿园、27所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改扩建。到2011年年底,中心小学、中心初中全部建设到位。目前,中心幼儿园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全部建成。
建设农村学校缺在资金,难在资金。为筹措到足够的资金,该县县镇(区)联手,县筹大头,镇(区)筹小头,镇(区)为责任主体,负责规划设计和组织施工。由于落实了镇(区)政府的责任,让镇(区)政府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既保证了建设资金迅速到位,又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羊寨、陈集、沟墩等镇的镇长放弃了建设政府办公楼的计划,将筹措的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古河、罗桥、芦蒲等镇财政比较困难,但他们都表示,再穷也要把学校建漂亮。古河镇政府各部门主动减少办公经费支出,冬夏基本不开空调。
为保证建设资金及时到位,该县、镇财政都将这项经费纳入年初预算,在建设过程中,从未出现资金“断炊”的问题。
益林初中搬进新校园后,学生们开心极了,家长们也络绎不绝地来参观新校园。羊寨镇中心小学刚建成,不少家长便跑来找校长,要求将自己的孩子从镇上村小或教学点转到这里上学。东沟镇镇长逢人便“炫耀”自己镇上的学校,有客人来了,就带着去参观。
为实现教学设施一样全,该县今年又投入8000多万元,完善农村学校图书馆、微机室、阅览室和实验室“四室”建设。该县还不断加大保留的村小和教学点的建设,力求使村小和教学点也变得漂亮。
农村校园响起了琴声
多年来,该县农村师资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学科不配套、学历达标率低等问题。为解决难题,该县一手抓补充,解决量的问题,一手抓培训,解决质的问题。从2008年起,他们每年招聘的200多名新教师,基本分配到了农村边远学校。通过近3年的补充,2010年,全县清退了最后一批97名代课教师。
芦蒲镇中心小学校长杨忠说:“我们学校多少年没有来新教师了,没想到这几年一下子进了9名,我再也不用为缺教师犯愁了。”
为快速培养农村教师,从2008年起,该县创造性地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城乡教师青蓝结对。农村的徒弟每周到城里学校一天跟师傅学,师傅每月到农村学校一天指导徒弟。二是农村年轻教师进城顶岗培养。每年80名农村年轻教师进城顶岗培养一年,一年后返回原学校任教。三是紧缺学科兼职教师转岗培训。该县音体美教师十分紧缺,许多农村学校都没有专业教师,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在缺乏专业师范生补充的情况下,该县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组织兼职教师培训,每期培训不少于3个月,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后,发给结业证书。3年来,县里有300多名教师接受培训,转为专职教师。
如今,在阜宁县不少农村学校,多年听不到的琴声开始在校园响起,多年堆在仓库里的体育器材、美术教具也“走出”了仓库。
农村娃娃变了模样
阜宁县农村学生多数为留守子女,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许多农村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为此,该县有针对性地加强了文明习惯、卫生习惯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阜宁县开展了创建文明卫生教育特色校活动,促进各学校不断提高文明卫生教育水平。
很多学校还设立了阅读课,坚持开放图书室,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经过3年多的努力,老师们惊喜地发现,随地吐痰、随口脏话、打架的孩子少了,见到师长问好、举止有礼的多了。
家长们发现,孩子放学回来不再四处乱跑了,节假日也不再整天看电视了。
罗桥初中初三(3)班的学生李贵,从上小学时就没读过一本课外书或杂志,学习成绩很差,特别调皮,而现在,小李贵像变了一个人,不但在课堂上坐得住了,成绩也逐渐变好了,还开始练起了书法,学起了绘画。
短短3年,阜宁县的农村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设资金不“断炊”,师资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学校的“六个一样”,让阜宁每个孩子享受着公平教育。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