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句容关注公平保障弱势群体子女接受优质教育

作者:王建明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句容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多措并举切实保障每个孩子受教育机会均衡。

一是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类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了涵盖“奖、贷、助、补、减、免”等多种形式从幼儿园到高校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2005年,全市3000余名贫困生享受“两免一补”,减免学杂费、课本费达257万元,没有一个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2006年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和对贫困生“两免一补”。该市认真贯彻省、市有关文件会议精神,严格执行省、镇江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办法。制定了《句容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办法》,由市政府办公室转发至有关部门、各镇政府。秋季开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50000多名学生,免收杂费(含信息技术费),全市免收资金达749万元。另外,对全市小学、初中贫困家庭学生发放了5656套免费课本。财政共安排免收学杂费补助资金682.92万元。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制度。2011年,我市按照补助面8%的比例和人均小学750元、初中1000元标准,共发放补助生活费29.7万元。自2008年实施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以来,全市共有1588名贫困大学生受益,贷款总金额约846.96万元,保证了每一名学生都上得起学。我市将“控辍”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对各镇的年度目标考核,市政府与各镇、有关单位签订责任状,教育部门把“控辍”任务纳入对校长考核的指标。开展了“无流生学校”、“控流先进学校”等创建活动。采取“减、免、缓”和“先入学、后交费”、“帮困助学”等措施,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009-2010学年初中学校创成镇江市无流生学校6所、控流先进学校8所。2010-2011学年初中学校创成镇江市无流生学校5所、控流先进学校9所。

二是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同等待遇。 近年来,句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急剧增加,截至目前,共有2336名外来务工子女小学生,702名初中生全部在公办学校就读,享受与该市学生同等待遇。为了解决这些孩子的公平入学问题,在具体工作中,句容努力实现四个无障碍,不设“门槛”,确保应学尽学。入学无障碍。凡外来务工人员,只需提供户口簿(身份证)、暂住证明、借读(转学)证明等,其子女一律就近免试入学,不设置入学门槛。暂时不能提供证明材料的,可先让学生入学后再补办手续。沟通无障碍。针对外来务工子女不同的文化背景、方言乡情、学习生活习惯等,各校在常规管理、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到因人施教、分类要求、分层指导,全方位、多角度地消除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加快融入新集体。学籍无障碍。各校坚持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城待遇”,实现“统一编班、统一管理、统一学籍、统一教学”。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按本地标准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等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就读政策,与当地学生一样享受同等教育资源在外来务工子女办理入学、转学、借读等手续时,给予提供方便。在办理转入转出手续时,严格把关,防止学生失学、辍学。待遇无障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在奖励、评优、入团、入队、参加校内外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家庭贫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一样享受助学政策。各校规范收费行为,坚决杜绝乱收费。利用媒体广泛宣传教育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真正做到“同在蓝天下,幸福共成长”。

三是优先保障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为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1996年7月,市财政投入450万元易地新建特殊教育学校,2004年底创成省特教现代化示范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残疾儿童少年生活待遇,2007年创建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并达到省定标准,创成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从2007年开始,市财政每年为学校提供5万元预算用于学校的公务支出并逐年增加,2009年已增至10万元。截止目前,市财政对特殊教育的总投入已达700多万元,。

目前,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98%,毕业率100%,升学率97.6%。

(句容市教育局)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