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一(11)班学生严程最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回家都要上学校的微课程专题网站,花半小时看老师制作的微课程视频,将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去问。严程说,现在班上大多数同学已经开始习惯使用这些专门讲解知识点的微视频,“预习用,课堂自主学习用,课后复习也用,再也不怕缺课了。”
不知不觉间,常州市各校的数字化学习(“e学习”)工作已开展得红红火火。该市不少学校自主设计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精心制作了符合操作实际的教学视频。“课堂正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真正开始变得 ‘数字化’起来。”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说。而就在半年多前,“e学习”缺乏合适的资源、“e学习”如何开展等问题却困扰着他。“我们拍摄的‘精品课’达几千堂之多,但实际收看或使用者寥寥无几。”变化来自于简单实用易操作的 “微”技术——“微”课程、“微”终端、“微”平台的投入使用,让常州市的“e学习”真正走向了实处。
“微”课程让学生会学习
今年暑假,常州一中副校长李万龙带着校内的骨干教师们开始对微课程进行文献研究,了解到目前国内流行的微课程视频大多是面向教师的一个个教学片段,一般采用多机位拍摄,成本比较高,操作比较难。“这和以往的精品课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时间比较短,这种视频并不适合直接用于学生的学习。”李万龙他们认为,面向学生的微视频要能够让学生专注于学习的内容,最好不出现教师的形象,只包含声音和在黑板、白板或其他软件上的操作过程。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李万龙带领教师们建设了自己的微课程专题网站,并开发了100多节微课程视频,对学生和家长开放。抱着简单易操作的理念,常州一中团队尝试了很多方法,最后找到了录屏软件与电子白板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电脑上安装一个录屏软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操作或书写,用麦克风输入声音,这样录屏软件就将教师在白板上的操作或书写与声音同步录制下来。这种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几乎是“零技术”,非常适合在学校推广。新学期开始后,常州一中先后进行了3次培训,现在高一、高二的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这一方法来制作微课程视频。
微课程视频的制作与应用,也使常州一中的团队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感觉到一节课中真正的核心知识或重要难点并不多,最多用两个微视频就可以讲解完,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当堂训练中完成,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李万龙说,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白天课堂上讲,学生晚上回去练习”,现在已经完全翻转过来,今后学校还将建构学习地图与学习工具,以提供互动交流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网站的操作行为和学习时间,反馈学习效果等,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微课程。
“微”终端让学生爱学习
常州市北郊小学有两间数字化学习教室,一间摆着几十台平板电脑ipad,一间摆着几十台普通电脑,这是孩子们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前不久的一天,当记者走进数字化学习教室的时候,该校二年级学生胡铭泽正做着数学题,他告诉记者:“10道题做完,这关就通过了,我今天至少还要再过10关。”只见在ipad上轻轻一点,就会出现一个数学闯关游戏,上面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游戏分数,学生们乐此不疲地沉浸在数学题海中。
“游戏是一种多媒体的体验过程,它的元素包括了图像、音响、色彩、振动、效果、符号、角色、情节,当然也包括了文字”。在北郊小学校内,像游戏一样对于知识经验进行模型假设的数学学习被称为 “imath课程”,谐音“爱数学”。该校校长徐青认为,借助简单的“微”终端,通过探索来赢得游戏的胜利,享受游戏的快乐,这与学习的过程十分相似,而像游戏一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交流互动的过程式学习,最终会让学生爱上学习。
在常州市,不少学校借助现有的“微”终端来开发“类游戏”学习课程。这些“微”终端不仅是可携带的平板电脑,还包括了现下很普及的智能手机。由此而实现的随时随地进行的交流与竞赛,让整个学习过程显得趣味盎然。在这些课程里,通讯终端成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现场成果的 “采集器”。如“imath课程”当中,只要教师轻轻一按手中的智能手机,就能将学生们独特的想法“并列”出现在教室的大屏幕上,供全班师生分享。而在常州市北环路小学自主开发的“天禾学堂”数字化学习平台中,学生手中的平板电脑成了移动的 “白纸”,老师可以即兴演示,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圈圈画画,做一些批注。此外,学生还能利用平板电脑现场投票、随机选择、转播小组讨论,直观性极强。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不亦乐乎,不愿走出教室。
“微”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最近,在常州市大大小小的网络论坛上,有一组微视频大为流行。《我会拖地》《我会包书》《我会擦黑板》……这些由该市博爱小学学生出演、教师拿手机拍摄的简简单单的视频,让学生与家长看得笑逐颜开。在博爱小学,微视频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包括社团活动、兴趣选修等。在校方搭建的微视频资源平台上,家长与学生异常活跃,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外校家长,不知不觉间,博爱微课堂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常州市,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正在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常州中小学生将能够在家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化课堂。不仅如此,这些数字化课堂一面让学生自主而个性化地学习,一面帮助教师轻松实现基于评价的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平台所需的设备与技术支持却很“微小”,使用难度更是“微不足道”。像常州市觅渡小学自主开发的数字化学习系统,不仅实用,而且简单,因而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每个老师经过10分钟培训就可以上手,比做PPT还简单;而学生的操作界面更为简单。”该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彭华告诉记者,现在只要教师轻轻一点,就可以在系统里看到所有学生的答题情况,连学生在家里圈圈画画的答题过程都可以重现。教师们还利用这个系统,对部分难题特意做了提示,学生实在不会做的题目,可以点击“帮助”功能,让“电脑教师”启发解题思路。而次日回到课堂,教师详实掌握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后,现场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效果显著。
在常州市这些形形色色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中,始终有一个原则指导着参与其中的教师,即如何通过资源建设,为每个孩子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丁伟明说,不仅有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将来还会有教师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以及师生互动的数字化大平台,“这是常州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但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将目光聚焦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凭借简单实用易操作的‘微’技术,推动探索数字化学习的新浪潮,这对真正让教育信息化‘落地’至关重要。”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