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朱萍)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苏教规[2013]1号)等文件精神,提高全区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保教工作素养和能力,打造港闸区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特色。2014年7月29日,港闸区教育局联合港闸区“儒灵童”教育研究会围绕 “推进幼儿德育教育成效”组织开展了暑期参观学习活动。区内各幼儿园23位园长(骨干教师)参加了有关活动,区文明办陆霞主任等领导亲临活动现场指导工作。
此次培训包括“实地参观考察、讲座报告、资源分享”3大板块:
一是实地参观考察了“儒灵童国际教育集团·无锡市总部”和“湖景社区‘德育馆’”。分别对“儒灵童”儿童习惯养成‘三一’情境教育系统(即“幼儿教育体系、家庭教育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有了进一步理解,同时对“儒灵童”习惯养成课程体系针对儿童年龄特点,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量身定做的90个好习惯各单元的教育流程进行近距离的了解。参观社区“德育馆”,更是对“教之道,德为先,养成良好习惯”与“礼之用,和为贵,传承国学文化”的意义有了亲身体验,展厅中富有艺术感的“德育图文”展示让人感受到“道德大讲坛”的无声的力量和感召。
二是观看“儒灵童”创始人万爱明先生创办“儒灵童”的心路历程记录片,并聆听万先生做有关辅导。万先生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儒灵童”的德育培养体系。“一周启蒙,一月落实,一季养成,一生习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儒灵童”不懈追求的“中国梦·儿童梦”的美好愿景。通过观看视频介绍和聆听万先生的介绍,与会者体会到“儒灵童”从2007年研发到课程设计到目前整个体系的初步形成及逐步推广和应用的艰辛历程和良苦用心,进一步认识到:“儒灵童”德育教育是幼儿园“语言、科学、健康、社会、艺术”五大领域教育的有机组成。孩子行为习惯培养需要找对方法,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情境感染。
三是分享“儒灵童”“中国梦·儿童梦”学报及“儿童习惯养成‘三一’情境教育系统”专题手册。艺术化的设计结构图的展示、彩图的摄录、场景的展示,让每个与会者对万先生的辅导有了“定格”的认识。“儒灵童”3D虚拟感知课程和宝宝成长档案的图片介绍,能为幼儿园打造真正意义的“数字化”课程提供有效的参照!“德育教育30%来自学校,50%来自家庭,20%来自社会”的认识对于“儒灵童”共建“社会、家庭”公益服务体系,为“儒灵童”科学地打造自己的课程体系营造了美好、和谐的多元化发展氛围。
近几年来,特别是2013年以来,港闸区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改变德育活动形式化、单一化的现状,坚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准则,以“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为宗旨,以“润物细无声”为教育理念,注重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先后组织了 “港闸区儿童德育数字化与家园共育创新实践推进会”、 承办了“南通市‘日行一善,月习一德’幼儿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推进会”、召开了“儒灵童”教育研究会首届一次会议,合力推进 “儿童习惯养成教育”。目前,“儒灵童”资源在我区曙光小学幼儿园和长江红星元幼儿园两所幼儿园10多个班500多名幼儿开始试用的基础上,天生港学校附属幼儿园、陈桥中心幼儿园、北城幼儿园、童星幼儿园、五里树幼儿园、幸福幼儿园、小太阳幼儿园、闸西中心幼儿园等开始全面推广,“儒灵童”的教育资源已经在渗透到全区10多所幼儿园共1000多个家庭的幼儿津津乐道“儒灵童”习惯养成教育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全区形成了积极开展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取得了初步成果。
习惯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幼儿“崇善、知善、行善、扬善”的道德风尚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幼教工作者要有效运用“儒灵童”研发的数字化情景动漫教育方式,引导幼儿在与情景的互动中学会各种好习惯,努力培养健康、快乐、阳光、有礼貌的好儿童。
聆听介绍
深入研讨
实地考察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