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镇江丹徒: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作者:徐润福 发布时间:2015-10-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徐润福)日前,镇江市丹徒区出台《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系列“双走进”活动实施意见》,要求学校及各镇、园区、街道有关部门,从未成年人工作实际出发,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通过“教”和“引”,依托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关爱未成年人,使其身体强健、心理健康、饮食安全和道德完善。

丹徒区“双走进”活动是以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目标,针对未成年人在思想品德、学习教育、权益维护、安全自护、身心健康、社会参与等各方面需求,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实有效的关爱活动。活动时间从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内容包括,“老师(志愿者)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灵”行动,“食品安全知识走进课堂,学生家长走进食堂”行动,“农村学生走进城市、城市学生走进农村”行动,及“走进场馆、走进自然”行动。

“老师(志愿者)走进家庭”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家庭,重点是学困生、贫困生、单亲家庭学生和留守学生家庭,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走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由专业课教师、心理辅导老师和志愿者组成帮扶小组,进行一对一结对,走进孩子的心灵,在他们心中播下美好、健康、快乐的种子,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桥梁。邀请食品安全专家、指派餐饮安全监管人员进入校园,开展以“关注食品安全、享受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预防教育活动。全区中小学组织学生家长代表走进食堂,“零距离”查看厨房环境卫生,了解食堂在食品原料采购、加工等方面的安全把关情况。同时,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

利用寒暑假组织城乡学生互动交流,架起农村与城市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方面,组织农村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学生和留守儿童等走进城市各类场馆、影院或结对小伙伴的家庭,零距离感受城市生活,体验家庭温暖和成长快乐;另一方面,组织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孩子走进农村,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童趣性和农趣性活动,体验乡村生活。加强各级各类场馆、基地与学校的“双向”联系,促进“校馆衔接”,共建“第二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节假日中走进各类主题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体育健身、革命传统教育、文艺文化培训和道德礼仪讲授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同时,围绕“低碳出行、文明旅游、环境保护”等主题,积极组织青少年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7月8日,镇江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暨团中央“七彩小屋”揭牌仪式在丹徒区其一村举行。据悉,“七彩小屋”项目系运用品牌化运营的方式,汇聚起社会各方面的爱心正能量,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关爱,同时给社会爱心群体提供了一个阵地和平台,让大家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团区委、区教育局、区教育局关工委联合开展“心手相牵,同绘七彩”暑期关爱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围绕课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感受城市、爱心捐赠等内容开展系列活动。

丹徒区不断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中,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走向深化。为此,他们多次举办德育活动课程主题论坛,提升德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规范和落实家长学校、家长会和家访制度,家长学校在全区各学校实现全覆盖。此外,发挥学校网页、校讯通短信平台的作用,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成才观、教育观。为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和吸引力,在活动载体搭建上注重创丹徒特色,打出了自主品牌。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目前全市领先,所有乡村学校少年宫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活动品牌,在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丹徒区共有5个特色节目现场展演、9个特色活动现场展示。

丹徒区将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每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意见,并作为申报各级文明单位的考核内容,建立保障辅导站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对各镇、村的校外辅导站软硬件建设进行提档升级,不断加强辅导站的师资力量,提升校外辅导的层次,提高辅导站的办站水平。目前全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已有223个,辅导的学生达到12000多人,村和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覆盖率达到100%,有2个辅导站获得省级表彰,有6个获得市级优秀辅导站称号。

(镇江市丹徒区教育局)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