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以史为鉴开拓未来 无锡着力地方教育史研究

作者:周丹 戴云 发布时间:2015-12-1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丹 戴云)清朝末年,无锡先贤杨模创办江苏省第一所小学——竢实学堂,三等公学同仁编写出版江苏省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蒙学读本全书》;20世纪初,随着民族工商业在无锡的迅速崛起,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实业家纷纷投资教育,实业与教育相辅相成,铸就了无锡“小上海”的美名;20世纪80年代,无锡发达的教育造就了一大批聪慧敏锐、经世务实的乡镇企业家,托起了无锡乡镇企业的崛起;新世纪以来,无锡成为全国首批所有市(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认定的大中城市,成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城市------“教育由实业兴,实业以教育昌”,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崇文尚教之风久盛不衰。无锡籍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认为,无锡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江南名城,尤其是近、现代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带有范本意义。近年来,无锡着力加强地方教育史研究,大力继承优秀教育传统,积极汲取地方丰富的教育历史文化养分,以史为鉴,推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成立地方教育史研究专业委员会

  今年5月21日,无锡市教育学会地方教育史研究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拥有正式会员近百人,他们中既有中小学校长教师,又有高校专家教授,还有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人士,怀着对无锡地方教育史的敬意与浓厚研究兴趣走到了一起。无锡市教育学会地方教育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作为从事地方教育史研究的群众性学术团体,致力于开展无锡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史、教育单位史、地区教育史等研究活动,积极带领会员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汲取营养,为推动无锡教育加快改革发展“出谋划策“。会员王星是无锡一所高中的副校长,对无锡教育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颇多的研究,他认为务实的研究能为如今的教育工作提供许多经验,“现如今,我们经常提到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先进教育理念,其实近代无锡的教育管理者们就把杜威、陶行知这样一批国际大师请到无锡来讲学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就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办学经验。”

  召开地方教育史研讨会

  11月21日,无锡隆重举行地方教育史研讨会。全市地方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地方教育史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各位理事齐聚一堂,交流近年来无锡地方教育史研究成果,探讨无锡地方教育史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从历史的维度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据悉,今年5月,无锡市教育学会向全市征集无锡教育史研究论文,之后共收到投稿50多篇,此次研讨会从中筛选了史料价值较高的32篇论文汇编成《无锡地方教育史研究成果汇编》(第一辑)。32篇论文涵盖了无锡籍教育家、无锡籍人士编写的教育著作、无锡老校等各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内容丰富。研讨会上,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桂秋指出,“无锡留存的百年老校数量众多,这些学校藏有许多珍贵的资料和实物,是开展地方教育史研究的宝贵财富。一部完整的校史,需要有人坐得住‘冷板凳’,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只有积累了一部又一部完备的校史后,才能从整体上来考察无锡教育的整体状况。”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无锡值得研究的教育家不胜枚举,有些教育家已经有人在进行研究,而有些教育大家还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如创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俞庆棠先生等,同时对于无锡籍人士编写的教育学著作、期刊、教材,无锡籍人士创办的书院、教育团体等都亟待予以深入挖掘,无锡教育史研究大有可为。

  谋划无锡教育博物馆建设

  无锡教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成果斐然,文物遗留丰富,筹建无锡教育博物馆已成为无锡各界共识。多年研究无锡教育史的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锡鹤认为,建设无锡教育博物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既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研究和把握教育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弘扬无锡教育尚德明理、经世务实、开拓创新等优良传统,推动和促进无锡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推动无锡教育更好地为无锡率先基本现代化提供人力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同时,还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城市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据了解,无锡教育博物馆将立足选择凝聚深厚无锡教育历史文化特色的教育文化遗址作为馆址,以增强教育博物馆的历史厚重感。在教育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上,无锡教育博物馆拟建成集教育博物馆、名师工作坊、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位一体的主题场馆,以利教育博物馆的动态持续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才能有一个更坚实的基础,有一个更大的腾飞。”无锡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无锡教育博物馆的建设工作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完成。”

  (无锡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