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顾艳艳 孙思)5月31日上午,在盐城市图书馆一楼演艺大厅内,温情暖暖,爱意融融,一场庆祝“六一”儿童节暨首个“留守儿童关爱日”慰问特别活动正在这里浓情举行。盐城市四套班子领导、社会各界代表与孩子们共庆节日,为孩子们送上节日祝福和殷殷关怀。
今年“六一”儿童节,是盐城市首个“留守儿童关爱日”。连日来,盐城全市各地认真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关爱系列特别活动。
盐城市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磊磊收到了镇上个体业主张鑫送给自己的节日小礼物——一个精美的削笔刀。“点亮微心愿”服务活动征集留守儿童的“微心愿”,全市近11万名留守儿童写下了他们心中的小小愿望,由他们所在学校、爱心单位(企业)、爱心人士认领,并在节日期间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使他们的心声有人倾听、心愿有人实现、困难有人帮助,让他们度过一个开心快乐、梦想成真的难忘节日,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带来的温暖。
“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我这次在班级又得了一个‘算术能手’,……,李老师对我可好了!”,阜宁县公兴小学三年级学生雯雯给远在广东打工的爸爸妈妈写了一封亲笔信。在“家书传真情”活动中,留守儿童们在信纸上端端正正地写出向父母倾述的心里话,用市教育局和邮政部门联合特别印制的节日纪念封,给远方的父母寄上“一封家书”,报告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捎去孩子们的问候和思念。
“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感,您和千千万万的年轻父母一样选择了外出打工,希望通过奋斗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幸福生活。…………他(她)们多么希望依偎在您怀里,撒撒娇;他(她)们多么想拉着您的手,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请您在百忙之中给予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多的关心,使孩子能在充满亲情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市教育局发出感人至深的《致全市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让外出务工的人们感受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牵挂和祝福,为留守儿童与父母间架起了一道亲情沟通的“彩虹桥”。
盐城市教育系统有3000多名和留守儿童结对照顾的“彩云妈妈”。今年,这个队伍扩大到近万名,并带动了更多的老党员、老职工和青年志愿者加入结对帮扶的行列。“帮助他和同年人之间相互交往,也直接地给他一些母爱,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拥有更加乐观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面对人生。”阜宁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戴兢兢每次给儿子买教辅用书都是一式两份,一份给结对的留守儿童洋洋寄去。
作为劳务输出大市,盐城全市有留守儿童10.9万人,不少孩子饱受父母亲情缺失之苦、情感心理烦恼之困、安全保障不善之忧,甚至极少数孩子的成长道路和人生方向因此而偏离正常轨道,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去年下半年,盐城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在全市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工作意见,坚持“政府帮扶,社会关爱,家庭尽责”的原则,完善关爱工作体系,设立1000万元留守儿童关爱基金,明确关爱工作责任,落实关爱工作措施。全市各地各部门深入实施精准帮扶、幸福成长、权益保障、阵地建设等“四大工程”,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倾情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为孩子们营造了幸福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让关爱帮扶覆盖所有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贯穿留守儿童成长全过程。
在庆祝活动现场,12位优秀的孩子代表全市300名留守儿童“希望之星”一一接受了市委书记朱克江亲自颁发的证书和纪念品,朱克江亲切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长大后用知识和本领报效祖国、建设家乡。
朱克江说,孩子们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盐城未来发展。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倾情关爱留守儿童,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将学校建设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阵地,进一步织密织牢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网络,为留守儿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盐城市市长王荣平表示,今后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党和政府的阳光下健康茁壮成长。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帮助更多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就近就业,让更多孩子在家庭的温暖亲情中快乐成长。大力支持教育、民政、妇联等相关职能部门发挥优势,建好用好各类关爱服务阵地,真正使留守儿童监护有人、学业有教、生活有助、健康有保、权益有护、活动有效。
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感恩的心》《老师,我总是想起你》等动人乐曲声中,师生们同台演出,用歌声表达感恩之情,用舞蹈演绎人间大爱,呼唤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留守儿童,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爱的天空。当《让世界充满爱》的旋律响起,全场一起大合唱,爱的暖流在每个人的心中传递。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沐浴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大家庭的倾情关爱之中,我们将继续竭尽全力,为广大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共享爱的蓝天!”盐城市教育局局长殷勇深情地表示。
(盐城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