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建湖县教育局调整工作思路多举措谋求教育新发展

作者:杨 林 发布时间:2016-11-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杨林)近年来,建湖县自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江苏省体育强县”、“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 “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之后,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坚持以“抓创建、促内涵,强质量、树品牌”的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建湖教育内涵,全力打造建湖教育品牌,谋求建湖教育新的发展。

  一是抓实教育现代化创建。把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一镇一案”、“一校一案”和“一项一案”,科学谋划,创新思路,统筹推进,务求实效。在加强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现代化、实验室标准化、校园数字化、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的同时,明确年度基础建设重点工程,保证校园硬件全面达标。整体搬迁实小东校区,启动县二中体艺馆建设,新建宝塔镇中心园、五洲国际东侧幼儿园、沿河小学生服楼和开发区小学综合楼,完成城南高中和上冈小学西校区及全民健身中心后续工程建设,改扩建钟庄社区幼儿园、上冈向阳幼儿园,启用西塘丽景幼儿园等。加快“互联网+教育”工程建设,新增“梦想中心”10个、录播室8个。

  二是注重教育内涵建设。打造“三精”(精细、精准、精品)德育品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创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广泛开展“爱家乡、爱学习、爱劳动,节水、节电、节粮”为主要内容的“三爱三节”活动。深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和体育艺术“2+1”工程,保证学生在校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推进“淮杂进校园”,加强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中华优秀文明传承学校和学生社团建设,发挥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的引领指导作用,深入开展以“感恩、毅力、自控、耐挫”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辅导与疏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三是强化教学质量提升。继续推进“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破解制约质量提升的难题。深入研究中、高考招生考试改革,加强教学研究,把准课堂教学改革方向。认真落实《建湖县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真正让全县教师的晒课形成常态。选择20所学校作为第一批“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试点校,通过定期召开现场推进会、经验交流汇报会等形式,扶植典型,示范辐射。扩大教育开放,定期组织教育教学开放周(日)活动,向家长发放听课证,让家长走进学校,贴近课堂。落实学校质量目标责任,强化层层落实力度。

  四是抓实教师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主题教育活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监督网络;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师德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人职称、绩效工资、评优晋级等挂钩,与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挂钩,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依托高校组建学科高端研修班、基本功训练营,加大对骨干教师培训力度,锤炼县内教学名师理论功底。切实推进“青蓝工程”,强化名师工作室与农村学校薄弱学科的结队帮扶,组建县城骨干教师团队到农村学校支教锻炼,加强与重点院校的联合跟踪培训,搭建资源共享、智慧集成、全员提升的人才发展平台,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最大程度地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

  五是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进一步健全“小难微助,大难重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全面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坚持“政府帮扶,社会关爱,家庭尽职”原则,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健全机关各科室、学校教育宣传队伍和工作网络,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落实宣传责任,加大对教育宣传人员的培训力度。重视教育舆情监控,建好用好“两微一端一网”,完善教育系统舆情应对机制和重大新闻事件应急工作预案,健全责任追究体系。积极开展省市平安校园及“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县”创建活动,严防各类安全责任事故,全力维护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积极配合省、市相关部门认真做好部分特殊群体稳控工作,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育系统信访稳定工作网络,确保教育系统大局和谐稳定。

  (建湖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