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灌南: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林秋岑 发布时间:2017-04-12 来源: 中国江苏网

  偌大的工厂化栽培车间里,一排排肥硕的杏鲍菇被摘下,处理,装箱,打包,等在外面的运输车辆开始源源不断地把它们送到全国的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

  这是位于灌南县的江苏丰收菇业有限公司,创办者张晓华毕业于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正是凭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技术和敢闯敢干的魄力,张晓华将自己的菇业公司做到了年产杏鲍菇15000吨,销售收入近亿元。

  掌握了一技之长,才能实现脱贫致富。灌南县职业教育紧紧围绕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狠抓学生技能训练,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使得越来越多的职校学子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

  重点扶持 培养实体经济的“主力军”

  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灌南县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灌南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县教育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李太云介绍,目前全县职业教育的生源中农村学生占到了 50%左以上,其中贫困生占 15%。

(灌南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太云接受采访)

    针对农村贫困生,灌南县扶贫办、教育局、财政局除了落实国家政策免除他们的学费,并提供助学金外,还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全县“十三五”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子女“爱心助学工作”的通知(灌扶办{2016}5号)》文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个孩子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就可以使一个家庭摆脱贫困。政府采取“学校+公司+农户”的方式,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资助学”、“一对一帮扶”等形式进行助学,保证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孩子顺利入学。

(“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成为灌南中等专业学校的一道风景)

  面对经济转型时期“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状,灌南县积极推动地方产业与职业教育抱团发展,增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需求的契合度,提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学习环境和就业环境。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全县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讨论、申请相关扶持帮助政策,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后,实现高薪就业和本地创业的发展目标。”灌南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太云表示。

  整合资源 筑就职业教育新高地

  遵循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技能惠民、就业安民”的职教发展理念,灌南中等专业学校牵头整合县内职教资源,大力组建灌南县职教集团,形成船舶制造与修理、汽车运用与维修等5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成 4个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农科教结合富民师范基地。2016年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

(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王习中接受采访)

  校长王习中表示,学校致力于为灌南及周边地区持续输送一线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市转移,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和新型农民培养以及整体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学校成立了“创新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工作室”,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累计获得20多项实用新型国家专利。

  学生入学后,老师会对他们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就业观和发展观。“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优秀教师陈勇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将学生们的情感需求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他所任教的《学前心理学》、《旅游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学科的考试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一直位居连云港同类学校首位,他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附属医院、灌南县人民医院等重要岗位。

(灌南中等专业学校的老师在辅导学生上形体课)

  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发展情况,是检验职业教育成果的标尺。马子涵初中毕业考入灌南中专,由于学习勤奋刻苦,多次在市县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活动中获奖。中专毕业,多家幼儿园愿意以丰厚的待遇聘她任教,但她并不满足于此。“我想考入大学进一步深造,将来用更多的知识和更好的技能回报家乡,造福社会。”马子涵对未来充满期待。

  产教融合 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引企入校、共建基地、定向双元、订单培养。”在这种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下,“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成为灌南中等专业学校的一道风景。

  近年来,学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按照“改造传统专业、发展新兴专业、提升骨干专业、强化特色专业”的原则,大力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学校专业建设机制。

  作为区域经济的引擎,灌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智能手机配套、酿酒食品等五大主导产业。学校依托产业园区,以技术服务为载体,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灌南经济开发区党群部部长徐磊介绍:“园区利用灌南中专等职业教育培训的优势,做好企业与学校的互动对接,采取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为园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产业转型对工人的需求已从简单劳动力向技能型劳动力转变。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工业园区抱团发展,通过联合举办企业用工双向选择见面会、专场招聘会等方式,为学生和企业提供零距离、面对面交流选择的平台。

(江苏丰收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华接受采访)

  产教融合也在催生一批企业家队伍。2009年,张晓华走出灌南中等专业学校的大门,创办了江苏丰收菇业有限公司,利用当地丰富的木屑、玉米芯、甘蔗渣等农副产品下脚料培育杏鲍菇,目前已发展成为“连云港市知名品牌”、“连云港市优秀龙头企业”。

  张晓华的公司还与母校共建“产业引领式”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所聘专业技术人员工和管理人才大多来自母校。

  “将杏鲍菇产业做大做强,让食用菌的香味越聚越浓、越飘越香,这是回馈母校最好的方式。”张晓华自豪地说。

(张晓华带领员工检查蘑菇的生产情况)

  如今,灌南已涌现出张晓华、孙小涛、周婷婷等30多位优秀创业典型,他们均以独资或入股的形式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

  在灌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记者为“崇尚一技之长”、“技能宝贵、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所感染,职业教育正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目前已有 150余家企业入驻灌南经济技术开发区, 80%的从业人员来自本地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多达 30余家企业与灌南中等专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而由学生自主创办的企业成功吸纳 2000余名劳动力就业。

  “我们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全面现代化,为建设强富美高新灌南贡献更大力量。”李太云表示。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