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比赛场,也是育人大课堂
校园足球,勇往直前踢起来!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邵志华) 日前,2017年无锡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赛(中学组)总决赛拉开战幕,总决赛将于7月14日决出最终名次。
今年,无锡市的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独创了“3+3+3+1”联赛体系拓展了青少年玩足球的时空,使更多学生通过参与快乐的足球活动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无锡市最高级别的校园足球赛事,本届校园足球冠军赛也吸引了比前两年更多的参赛队伍。“各校的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小学尤其明显。”该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杨柳说,“可以预见等这批孩子长大,校园足球冠军赛将会更精彩。”与往年相比,本届冠军赛还增设了无锡市小学混合乙组技能展示大赛,让小选手在游戏中体现团队合作,体会足球趣味。
2015年开始,无锡市大力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两年间无锡共创建了108所足球特色学校和5所足球特色幼儿园,到今年年末,预计将有20万学生接受足球教育,参与足球运动。“整个社会环境好了很多,主要表现在家长对足球运动认可度提高了。”东 实验学校小学部盛校长表示。两年前刚开始组队时,家长的顾虑主要集中在是否影响学习以及安全问题。“我们利用课后时间训练,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并聘请专业教练,指导学生科学踢球,减少运动伤害的发生,还为学生购买了运动伤害保险。”如今,东实小已经建立了两级梯队。在校足队的带动下,普通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足球活动,感受足球魅力。
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无锡市加大校园足球投入力度,2016年全市总投入2200多万元,保证校园足球师资培训、组织竞赛等方面的运作,同时新建改建大小足球场地60多片,并建成一批智慧足球教室,优化了校园足球教育活动的基础条件。
场边人物
女校长的“足球经”
作为一名非体育专业出身的女校长,当吴柯佳决定在芦庄实验小学推行足球运动的时候,对足球其实还是一知半解。5年后,芦庄实小足球队第二次夺得全市校园足球冠军赛小学组冠军,而此时的吴柯佳,也已经存下满腹“足球经”,能够在来校考察的省市专家面前侃侃而谈。
“我一向认为,校园足球并不只是让学生踢球那么简单。”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校足队的孩子们在同学、社区代表面前走上红毯,如小明星般接受表彰。吴柯佳希望借此给学生灌输一种理念--踢球好也是一种优秀,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多元评价观念。
“我主张孩子们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走出去参加各种活动。”去年八月,吴柯佳为足球队员们争取到前往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市参加足球夏令营的机会。“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站在不同的舞台上,他们收获自信,学会解决突发状况,这些最终都将在比赛中体现出来。”
如何更好地彰显足球在校园中的意义,实现足球的育人功能,是吴柯佳反复思考的问题。2013年,学校编撰出版了《足尖上的梦想》校本教材,让更多孩子在课程中了解足球、爱上足球。2015年开始,每年举办校园足球节,开展班级联赛以及绘画、征文等一系列与足球相关的活动。2016年,足球节开始设立主题,并定制梦想杯奖杯,让活动更有仪式感。
在吴柯佳的精心设计下,一所70%-80%学生都是新市民子女的普通小学,正因校园足球而活力四射。
足球教练把好教育关
在成为一名足球教练以前,陈广海曾是一家报社体育版的主编。2002年,恰逢当时的江阴一中招聘足球专业人才,陈广海听从内心召唤,毅然放弃了编辑工作,来到江阴走马上任。
“一开始是最难的,没有自己的队员,后来我们就去小学里面招,从零开始训练。”十几年间,陈广海带领的球队曾获得2011年全国高中生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冠军、2012年亚洲中学生足球锦标赛第四名,获江苏省校园足球以及省长杯足球赛冠军四次,可谓成绩斐然。陈广海本人也多次荣获全国、省校园足球优秀教练。
陈广海是全校出勤率最高,也是每天离校最晚的老师。球队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训练2小时,周末、寒暑假无休,而陈广海也总是兢兢业业地陪伴在队员身边。“我的家人已经习惯了,家里多我一个少我一个没差别。”他自嘲道。
兼顾教练和教师双重身份,在训练之余,陈广海同样关心队员的教育、心理等问题。球队每天中午集中用餐,他抓紧时间与学生交流,若有队员状态不佳,他下班后便去家访。“我们主张把球踢好,把书读好,最怕学生把自己当体育生,只想借助足球特长升学。”陈广海说,那会让学生以后走的路“越来越窄”。
“对足球的热爱是我选择这份工作的初衷。”陈广海表示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很满意,一方面工作得到回报,获得社会认同,实现了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自己在教学、训练上的探索,能够为校园足球教育提供一份有意义的范例。
退休老教师发挥余热
2010年,从事了一辈子体育工作的曹锡生从无锡高等师范学校退休,由于无法割舍对体育的热爱,他将精力投入校园体育志愿服务工作。2014年底,校园足球办公室筹备成立,曹锡生与其他3名志同道合的老同志一起,来到位于扬名新村的办公地点,开始长期服务。“大家都想为校园足球发挥一点余热。”曹锡生说。
曹锡生的主要任务是为全市校园足球冠军赛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报名、编辑秩序册、安排比赛场地、准备器材,同时还负责为足球裁判员、教练员培训提供服务。尽管没有工资,但他仍拿出了满腔热情,周一至周五准时上班,繁忙时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在其夫人看来,曹锡生“骨子里”都是体育。“以前当体育老师,大冬天清晨五点就起床带学生跑步,有时还要拉上我,让我骑着自行车跟在长跑运动员后面。”退休后曹锡生还是一心扑在体育上。“有时候从校足办回来,抱怨累得不行,但是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去了。”说起曹锡生的“言行不一”,夫人又好气又好笑,“没办法,他就是这么一个痴人。”
曹锡生早年任教的学校有足球传统,每年举办各类足球比赛。接触得多了,曹锡生对足球也比较有感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锡校园足球开展得不错。”他回忆道,后来学校教育的关注点向升学考试倾斜,足球运动才逐渐中断。近两年校园足球迎来发展好机遇,足球特色学校在锡城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球场快乐踢球,让他倍感欣慰。
“父亲鼓励我踢球”
对于无锡市一中男子足球队队长林笑风来说,父亲林益民的鼓励是他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
林笑风是一名运动全能型的学生,轮滑、游泳、羽毛球样样拿手,且都曾在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从他小时候起,林益民便非常支持他参与体育项目,“小孩子多运动,才会更阳光健康。多参加比赛,赢了固然好,输了也可以培养抗挫折能力。”
进入高中后,林笑风的兴趣转移到足球上,林益民乐见其成。初入学校足球队被安排踢边后卫、打替补,林笑风心里郁闷,主动找林益民交流。“我开解他,不论什么位置,只要踢出成绩,肯定会有人看到你,相反,如果因为不喜欢这个位置得过且过,只会越来越难以融入队伍。”
林笑风听从父亲教导,花时间,流汗水,球技日益见长。高二暑假,他随球队赴沈阳参加“歌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与来自瑞典、西班牙等国的球队切磋球技。林益民则在家中通过老师现场传回的照片关注儿子的比赛情况,“我记得是第三场比赛,他戴上了队长袖标。”儿子的快速进步,令林益民颇感意外。“要知道当队长不仅球得踢得好,更为关键的因素是必须具备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要得到其他队员和老师的信任。”
林益民发现,足球为儿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成长平台,“他当队长当得很用心,安排队员训练从不含糊。希望他能将这种处事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品格,未来无论从事哪一行业,都能积极努力去做一些事情。”
原载:《无锡日报》教育周刊 2017年7月12日
(无锡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