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最美教师”杨向明勇救落水男孩感动泰州(图)

作者:任素梅 严爱国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杨老师,愿您在天堂安息!

泰州实验学校教师杨向明勇救落水男孩不幸去世

杨向明老师工作照

5月7日18点09分,在泰州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杨向明安静地躺着,任凭病床前和室外走廊里哭声一片。这些天,泰州实验学校教师杨向明勇救落水男孩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他的生命迹象更是牵动了无数颗心。但天不遂人愿,在深度昏迷了6天后,杨老师还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危难之际,对他人不离不弃

5月1日下午3点25分,杨向明开车经过泰州市区中山社区东城河13号居民楼附近,忽然听到急促的求救声。他下车查看,见一名小男孩在河里挣扎,就立刻跳入河中,游向男孩身边。据事发现场的一位居民回忆,孩子见有人搭救,就紧紧抱住杨向明的脖子,他顿时施展不开手脚,加上体力不支,两人渐渐都沉入水中。“当时情况危急,岸边有人建议他别管孩子,自己先游回岸边再说,但他却死死挽住孩子的身体。”

随即,4名闻讯赶来的热心市民纷纷跳入河中,在摸索了10多分钟后,才分别将杨向明和男孩抬上了岸。此时两人都已昏迷不醒,被迅速送往泰州市人民医院抢救。入院后的杨向明病情危重,无心跳、无呼吸、瞳孔扩散、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在历经数十小时的紧急抢救后,才有了微弱的自主呼吸,却陷入了深度昏迷之中。泰州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得知此事后,立即要求市教育和卫生部门组织力量,全力救治,并妥善处理好相关事宜。

杨向明出事后,妻子任晓红一直陪护在他的身边。身为医护人员,她亲自给丈夫刮胡子、修指甲、擦身体,几天下来已憔悴得几乎说不出话。而杨向明正在读高三的女儿至今仍不愿相信这个事实,“爸爸学过游泳,但好久不练了,爸爸很勇敢,也很伟大。”

全城哀悼,愿好人天堂安息

几天来,杨向明的行为感动着落水男孩的父母,感动着泰州教育系统的师生,也感动着泰州全市的老百姓。

“我儿子在河边玩耍,不慎落水,是杨老师见义勇为的行为给予了他生的希望,相信杨老师和我儿子都会苏醒过来。”5月3日,落水男孩父亲陈贵兵写了一封感谢信,祈祷杨向明和孩子都能够挺过难关(截至记者5月7日晚8点发稿时,落水男孩仍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同日,泰州市实验学校全体师生一起来到操场,为杨向明祈福。杨向明任教的两个班级的97名学生还折叠了1000只纸鹤,希望这些纸鹤能把祝福传给杨老师。

“杨老师是最棒的英雄,向他致敬!”这几天,泰州广大市民纷纷通过网络论坛和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高度赞扬杨向明是“泰州最美教师”,共同为他和落水孩子祈祷。而在杨向明的病房里,已先后有数百人前来探望,他们有的送来了鲜花,有的送来了捐款,送得最多的则是发自内心的平安祝愿。

杨向明所在的泰州实验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也一直坚守在监护室外。“学校安排了教师24小时现场陪同,等候消息。”该校副校长陈德华说。现在,消息终于等到了,可却是他去了另一个世界的消息。得知杨老师去世后,网友纷纷留言:“先生走好,大爱永存。”“一直期盼着,期盼着奇迹的发生!然而,最美、最爱的杨老师还是离我们而去!泪水已然止不住……杨老师,一路走好!”

见义勇为,他时刻准备着

“救人时,你为什么不穿上救生衣?”得知杨向明勇救落水男孩后生命垂危,同事薛善珠悲痛万分。他告诉记者,在杨向明的汽车后备箱里,备有两样东西:一把锤子,一件救生衣。“当时我不理解,他就笑着对我说:‘时刻准备救人啊,但救人首先要保护好自己。’没想到,真到救人时刻,他却顾不上自己了。”

让同事刘秀美印象最深刻的是,杨向明曾经避免了一起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当时杨向明在办公室办公,偶然间抬头眺望,发现对面楼房的二楼茶水间里,几个孩子在窗口跳跃,欲要爬窗。杨向明见状,急忙赶到茶水间,才发现原来是房间门锁坏了,孩子们没法出来。“要不是杨老师及时发现情况,这几个孩子真有可能面临危险。”

据泰州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徐宏官介绍,杨向明是该校的骨干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班主任,从教20多年来,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工作能力突出,先后被评为泰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知识型职工”“团队工作先进个人”和“泰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杨向明老师是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他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杨向明去世后,泰州市教育局局长奚爱国悲痛万分,他表示,全市教育系统将积极开展向杨向明老师学习活动,“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杨老师,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弘扬社会正能量。”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