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件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走进千家万户共绘教育梦”镇江组采访纪行
2013年,对于镇江教育系统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围绕“为人民幸福,让人民满意”的目标,他们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每一件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在省纠风办组织的全省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镇江市教育局名列全市12个受评公共服务窗口行业次席。前不久,“走进千家万户共绘教育梦”镇江采访组在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总编辑曹连观带领下,走访了扬中市、丹阳市、镇江新区、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等地的23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学校。采访中,记者们不仅进校园、到班级,还通过座谈等多种形式与400多位家长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并走进22户家庭,亲身检验人民群众对镇江教育的满意度。
要现代化的“面子”,更要现代化的“里子”
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是一所新创办的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但校长匡爱红津津乐道的,却是他们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艺术、科技和英语是我校的3个特色项目,学校还设置了‘课程超市’,共包括58个项目,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记者了解到,像扬中外小一样,当今镇江市各中小学校追求的不再仅仅是漂亮的现代化外表,而是具有校本特点的办学特色。位于京口区的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作为该校的特色活动,排球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从排球运动到阳光体育,再到阳光教育。学校从小小的排球入手,提炼出了“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公平均衡的教育,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虽然学校不是所谓的名校,但教学质量一样令我们放心。”一位家长对学校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在镇江,有一所非常特殊的学校——崇实女子中学。它的前身系始建于1884年的美国教会女校。今年2月,根据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要求,镇江市教育局决定恢复举办崇实女子中学。新学年开学,崇实女中顺利地完成了今年初一4个班、高一6个班新生的招生工作。学校独特的校本课程包含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生活技能4大类近30门课程,选修课程则包括健美操、瑜伽、女红、书法艺术等,无一不散发着浓浓的“淑女”气质。
记者了解到,秋学期开学后,镇江市一批新创办的民办特色学校也华丽登场: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以小班化管理、精品化课程、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手段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枫叶国际小学迎来了第一批新生……这些特色鲜明的学校,为镇江老百姓提供了丰富的“自助餐”,满足了他们多样化的入学需求。
没“关系”也能上机关幼儿园
当记者来到扬中市机关第一幼儿园采访时,正值下午放学时间,一位老人家站在门口。问后得知,他是来接孙女放学的。“孙女上这么好的幼儿园,你们找关系了没有?”“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我和她奶奶都是普通老百姓,连字都不识,上哪儿去找关系?”
“在扬中市,只对公务员或特定群体招生的所谓机关幼儿园已经不复存在。”据该园园长田素娥介绍,扬中学前教育不仅实现了普惠,也做到了均衡。就市机关一幼来说,招生全部实行就近入园,不受限于家长的工作性质及家庭状况。目前在园的孩子中,普通市民家庭的孩子占80%。
“扬中市城区有4所幼儿园,彼此协同发展,基本能满足市区适龄幼儿的入学需求,每年招生时4所幼儿园还能互相协调,解决一些特殊问题。”扬中市教育局副局长王祥说。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镇江市承担着“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任务。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均等享受优质学前教育的机会,成为镇江教育人近年来矢志追求的目标。
走进位于城郊结合部的丹阳市横塘幼儿园,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崭新的楼宇、优美的环境。园长葛祥梅兴奋地说,“硬件改善了,环境漂亮了,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为孩子服务、为家长服务。”记者了解到,针对农村学生家长作息时间不定的特点,从五六年前开始,横塘幼儿园就为无法按时接送孩子的家长开设了免费的“早早班、晚晚班”。早至清晨5:30,晚至下午6:30,只要家长到园,总会看到老师们热情的笑脸。“能在这样的幼儿园上学,真是孩子的福气。”一位家长对记者说。
“今年我市新改扩建幼儿园达22所,适龄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正在逐步解决。”镇江市教育局局长赵珏告诉记者,为促进公办学前教育和民办学前教育的协调发展,该市实施了民办园园长公办委派制、民办园保安公派制、公民办幼儿园结对帮扶制、公办办园片区合作制、公民办师资培训一体制等众多举措。扬中市还在全省率先实施免费一年学前教育。全市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近80%,流动人口子女中90%以上在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就读。
外来工子女上学没交一分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镇江。在位于润州区的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记者了解到,该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超过了50%。“我孙子进校没花一分钱,和镇江城里的孩子一模一样。”八(3)班周微微同学的奶奶告诉记者,她和孙子从新疆来到镇江,原本还担心怎么上学,没想到根本没费心思,只是提供了户口簿、暂住证明、借读证明等,魅力之城分校就为他们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让这个他们烦恼的“大问题”迎刃而解。
据镇江市教育局相关人士介绍,如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镇江市公办中小学就读,与当地学生完全享受同等待遇,实现了“统一编班、统一管理、统一学籍、统一教学”。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体现出一个区域、一座城市的公平性和发展潜力。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他们的人生道路不输在起跑线上,是人们对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的呼唤,也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的所在。”润州区教育局局长黄科文说,该区从2006年开始启动“金秋助学工程”,对特困家庭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学费、物品资助,如今这一政策同样惠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目前,爱心教育工程已在镇江全市中小学中普遍开展。”赵珏介绍说,通过让每位教师和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结对,利用课外辅导、班队活动等形式,有效提高了这些孩子的沟通能力,消除了他们与本地学生的沟通障碍,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学校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加快融入新集体。
为每一个学生撑起安全保护伞
自从2009年成为镇江市首家乡镇中心校学生接送车试点校以来,无论酷暑寒冬、刮风下雨,每天清晨和傍晚,丹徒区上党中心小学校长谭淑平都会准时出现在校车上,一路护送孩子们到校和回家,这一送就是4年。“日出稻香远,押车行陇间,路坷不畏难,只盼生展颜。”这是谭淑平跟车途中的诗作,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是校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谭淑平一样,为了给学生撑起一把坚固的安全保护伞,千千万万的镇江教育人不辞辛劳,从最细微处入手,把工作做到了实处。
记者了解到,目前镇江市已开通接送学生线路676条,增设接送学生站点1673个,接送学生人数达2.8万多人,并为每名乘车学生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截止到今年9月,全市购置车辆总资金投入近5300万元,道路、桥梁维修改造资金投入近2亿元,用于车辆运行亏损补贴全年预计将达2700万元。
除了交通安全问题,学生食品安全是公众关注的另一个焦点。为稳定学校食堂价格,保障学生基本生活,镇江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中小学学生食堂伙食费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学校食堂不得以盈利为目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以“集中管理、合作经营、统一配送”为特点的食堂管理模式。这使得镇江市学校食堂在稳步提高饭菜质量的同时,受到市场价格异动的影响和冲击较小,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在丹阳市后巷实验学校,记者看到,食堂里窗明几净、光线充足。校长严东彪告诉记者,对于食堂管理,学校推出了一项特殊的制度,即每列餐桌安排一位“桌长”,由高年级学生担任,“桌长”们主要负责指导和检查低年级学生在用餐后的卫生保持情况,并带领他们在用餐后将桌布清洗干净。“现在,我校学生的文明用餐习惯已经渐渐形成,他们还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用到家里,家长们都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懂事了!”严东彪高兴地说。
真诚倾听民意,提升服务质量
采访组在镇江走访时,不少家长反映,市教育局今年以来推出了许多真诚回应群众关切的务实之举:在大雪封路时为学生放“雪假”,主动叫停高温时节的军训,在市区部分学校试行小学生上学时间推迟到8:30……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赢得了如潮的好评。
“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服务的方向!”赵珏说。为了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质量,镇江市把行风建设当做办“为人民幸福、让人民满意”教育的“主抓手”,当做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主阵地”,当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为及时、真实了解民意,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镇江市教育局通过“12345”热线电话、镇江教育论坛等途径,及时了解群众需求,接受群众监督。他们还聘请15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相关行业代表担任教育行风监督员,并组织机关干部、中小学校教师深入千家万户,与每一位学生家长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对教育工作的建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偿家教等问题,镇江市教育局成立了由人事处、基教处、监察室等组成的联合督查组,坚持日常常态巡查、节假日重点检查,坚持有报必查、查实必究。
与此同时,面对客观存在的中小学生家教需求,镇江市教育局积极创新教育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市中小学组织开展志愿导学活动,成立各级志愿导学中心和辅导站,利用节假日和少年宫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名师挂牌、集中义务辅导形式,满足学生及家长学业辅导、心理疏导、政策咨询等教育需求。如今,全市教育系统志愿导学活动已覆盖到镇江的每一所学校,达到了“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满足学生教育需求、有效遏制有偿家教”的目的。
“走进千家万户共绘教育梦”镇江采访组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