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的单行道上奋力逐梦
——2013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扫描
颁奖现场
演出场景
本报记者 吕玉婷 实习记者 糜晏嵩
他是饱受争议的“小怪才”,但用执著与勤奋为自己正名;他是“轮椅哥”,用自己的双手带给旅客温暖;她曾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却以坚强和乐观扭转了原本的人生轨迹……6月13日下午,以“青春逐梦、精彩绽放”为主题的“2013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南京举行。颁奖典礼上,10位当选年度人物的不平凡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这群优秀大学生用汗水浇灌出的美丽花朵,用坚持绽放出的璀璨光芒——在青春的单行道上,他们正砥砺前行、奋力逐梦。
用智慧“创”新未来
3年前,在南京理工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发明小怪才”丁云广引起了面试官的激辩。一边是他满箱子的发明作品,一边是他说话含混、思路不清的现场表现,最终南理工决定给他一个机会,丁云广便以特殊类考生的身份进入理工大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学习。3年后,丁云广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在校期间,他获得了13项民用发明专利、1项国防专利,发表1篇ISTP国际会议论文,并获得该校最高荣誉“校长奖章”荣誉称号。
“白天上课,晚上在工作室忙。”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即使从学校到老家只需乘坐2个小时的火车,但丁云广也没有度过1个连续超过10天的假期。为了搞清楚电子电路这些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暑假他干脆住进了实验室,啃书本、学软件、查资料、做实验……凭借不懈的努力,他创造出了“推拉平开双向翻转门窗”“火箭弹控制翼弹出控制装置”“基于航模直升机的机械抓手”等13项民用发明,并以“大型移动平台距离检测装置”项目获得了第22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如今,还有1年就要毕业了,到底是继续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丁云广还没有明确的方向,但他对于科研的热情却不会动摇。“无论走上哪条路,我都想做更多的工程研究,投身国防是我的梦想。”
活跃的思维、坚忍的毅力同样让南京大学的王美程在创新研究的道路上一往直前。“城市旧城区社区更新过程矛盾研究——基于南京市南捕厅的调查”是王美程梦开始的地方,“虽然知道拆迁过程中利益复杂,矛盾尖锐,但是我和我的团队依然决心试试看。”而这一试就是18个月。这期间,王美程梳理了南捕厅社区内所有街巷和历史建筑,走访了数百位居民代表和专家学者,结合国外学习经历与国内研究实际,用辛苦的奔波和不懈的坚持留住了南京市民的百年生活记忆,该课题最终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
“勤能补拙,带着满满的爱和执著,我投身于最爱的学术事业。”来自河海大学的“学术帝”谷岩用智慧与刻苦践行着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实现着自己的青春梦想。实验室那张单薄的行军床,不知伴他度过了多少潜心研究的夜晚。他提出的新型无网格计算方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的认可。在校3年间他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先后赴美国、奥地利等国作学术访问,从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撰稿人变成专业审稿人,在博士毕业之际,他又被青岛大学破格聘为特聘教授。
让爱心“助”就青春
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在南京火车站,总有一个热情帮助老弱病残旅客进出站的忙碌身影,他就是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轮椅哥”——刘猛。由于家境贫寒,曾接受好心人帮助才得以参加高考的刘猛总是怀着一颗回报他人的感恩之心。2011年,刘猛成功考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自进校以来,他就利用假期在南京站、常州站等火车站点做志愿服务,向来往的旅客们送去温暖。
“在志愿服务期间,有的人存有戒心,以为我是骗子而拒绝接受帮助,那时候心里也会有些难受。”刘猛坦言,一开始做服务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现在,刘猛的志愿服务时间已累计超过3000小时,在旅客们的心中,他的“人气”也越来越高,许多旅客还常常向车站服务站“点名”需要刘猛的帮助。今年春节,刘猛在南京站碰到一位盲人旅客,便主动上前帮助。“去年暑假,我曾经帮助过他。他听到我的声音,居然就认出了我,这太让我感动了。”刘猛说。
与刘猛一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佳兴也有着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深入探访百余位“空巢老人”,进行农村养老状况调研;作为艾滋病防治宣传志愿者远赴非洲加纳,从事国际义工工作;支教西藏,将青春燃烧在雪域高原;发起“乐洁童年”公益项目,关注高原牧区儿童健康成长……无论严寒酷暑,她都不曾停下脚步,因为她时刻秉承着一个信念——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冒着生命危险,勇救3名落水群众,南京森林警官学校的阮泽来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英雄。“当时我也没想那么多,只想着怎么才能把人救上来。”在阮泽来心中,救人是一件平常事,早在2006年,他就从池塘中救起过落水女孩,2014年2月,又帮助掉在深沟里的老人脱离危险。虽然只有21岁,但他已经在助人为乐的道路上行走了10余年,舍己救人,扶贫济穷,拾金不昧,他用无畏和大义装点着自己的青春,用平凡和低调演绎出“雷锋精神”。
与阮泽来那样直接挽救生命不同,苏州大学的朱琳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救助着他人。2010年,朱琳加入了苏州大学医学部红十字会。从与病人家属接触到捐献血小板,从签互助单到无偿献血,截至2014年2月,她已无偿捐献血小板41次,共60单位,拥有了6本献血证。在花样年华中,朱琳用鲜红的血液延续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也用这滚烫的热血谱写了青春最隽永的诗篇。
以自强“拼”出梦想
自信优雅、清新脱俗,在颁奖典礼上,气质不凡的南京艺术学院2012级学生曹青莞赢得了台下雷鸣般的掌声。谁能想到,花容月貌的她曾经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3岁那年,曹青莞不幸被查出患有先天性重度神经性耳聋,说话含混不清,几乎听不见周遭的声音。“4岁时我带上了助听器,为了让我不感到自卑,妈妈告诉我戴助听器就像视力不好的同学要戴眼镜一样。”自从那时候开始,妈妈就耐心地教她吐字发音。从字词到句子,从听说到读写,曹青莞获得的每一次进步都要比一般人艰辛百倍。
没有向命运低头的曹青莞,经过艰难而漫长的语言康复训练,现在已经可以自如地与人交谈,并且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她曾荣获全国第六届宋庆龄基金会奖学金,并参加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手语舞蹈表演,去年10月,她又夺得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决赛亚军。“妈妈教会我的不仅是说话发音,更重要的是让我拥有了平和乐观的心态,这让我坚信,人生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曹青莞说。
从省运会“三冠王”到全国冠军,南京师范大学2011级学生艾昀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体育精神:现在的她已是国家一级网球裁判,也是唯一执裁第二届亚青会网球项目的在校本科生。今年,她又入选为青奥会网球项目裁判员。
而倡导“公益创业”的南京农业大学2010级学生张轩,则不懈打拼创办了致力于农产品安全生产数字化研发的科技公司——南京金麦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通过物联网等技术解决农产品安全的“社区感知农业模式”。如今,作为“金麦云”CEO的他不仅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还带动了一大批大学生成功自主创业。“‘金麦云’的‘云’是科技云,我想做那朵改变农业的科技云,也梦想着绿色农业实现后,躺在金色的麦子上看云。”张轩充满希望地说。
【相关链接】 “2013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暨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宁隆重举行
【延伸阅读】
“2013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颁奖词及主要事迹
一、南京理工大学丁云广:
颁奖词:他勤学笃行、潜心科研,获得22项民用发明专利;他勇于创新,百折不饶,取得1项国防专利。大学三年,他日夜与自己的工作室相伴,始终与诸多的发明创造同行,实现从专业兴趣到志在国防的升华。他用辛勤的汗水追寻自己的国防梦,用奉献的青春铸就南理工学子的军工魂。
主要事迹:2011级本科生,男,2010年4月,经过蚌埠市市民公开投票被授予“蚌埠市科技创新市长奖”称号,高中时获得9项国家专利,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三等奖,安徽省一等奖、二等奖。2011年3月,他以自主招生特殊类考生的身份,凭借他的专利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被称为“科研小怪才”,在进入大学的两年半的时间里,他获得了13项民用发明专利,1项国防专利,发表1篇ISTP国际会议论文;获得南京理工大学最高荣誉“校长奖章”荣誉称号,他的故事被中国江苏网、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二、南京大学王美程:
颁奖词:她是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全国一等奖、江苏省特等奖团队的负责人,“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优秀项目的主持人,是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中的翘楚。既秉承了南大学子优异的综合素养,又通过广泛的海外交流展示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她是学生团队中出色的领导、创新的灵魂。脚踏实地,坚韧不拔,格物致知,乐观钻研的精神和勇于实践的热情将伴随她不懈前行。
主要事迹:2009级本科生,女,已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国外高校研究生项目录取。她曾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交换学习、赴美国非政府组织参加“总统学者项目”,同时将海外所学内容与国内学习紧密结合,被评为南京大学“创新英才”。她带领团队进行的“城市历史风貌区社区更新矛盾研究”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江苏省特等奖);她主持的“城市地下空间导视系统研究”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优秀项目。此外,她积极投身校园活动中,并在各类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实习,广受师生认可。
三、河海大学谷岩:
颁奖词:河海大学的小伙子谷岩是同学眼中的“学术帝”。他刻苦钻研,创造的科研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他视野开阔,先后到美国、奥地利、香港交流学习,并且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崭露头角;他潜心治学,从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撰稿人变成审稿人。在博士毕业之际,他收获了一所国家重点大学的橄榄枝,破格聘为特聘教授。他肩负着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义无反顾地践行着自己的科研梦、强国梦。
主要事迹:2010级博士生,男,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26篇,论文他人引用率超过200次;先后赴美国、奥地利、香港、台湾等地作学术访问;2012年作为公派研究生赴美国杜克大学联合培养一年;在第23届世界力学大会上,被任命为计算力学分会场执行主席;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河海大学“优博培育计划”项目获得者。谷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新型无网格计算方法,该方法在纳米涂层结构问题中的应用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的认可,并受到了美国科学院院士Greengard教授的关注与赞扬,为纳米涂层材料的有效数值模拟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南京师范大学艾昀乐:
颁奖词:网球场上,凭着一股拼劲,她用汗水浇灌出美丽的花朵,收获属于自己的数个冠军;训练场上,凭着一份韧劲,她用坚持绽放璀璨的光芒,打造属于自己的全能天地。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体育精神,并将之注入到学习实践的方方面面,在各级表彰中屡获殊荣。她努力践行着“责任筑梦,拼搏追梦”的人生理想,尽显南师优秀党员风采。
踏荆棘,破茧成蝶;尽甘苦,扬帆起航。她是艾昀乐,也是我的小师妹,她是有知识、有理想、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体育人!
主要事迹:2011级本科生,女,获2012年中网级别联赛单打冠军,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双打第四名,第十八届江苏省运动会网球女子单打双打团体三个冠军并获得省体育道德风尚奖。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特别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标兵等。在省级刊物《体育世界》发表论文1篇。作为唯一拥有执裁第二届亚青会中网球项目资格的在校本科生。入选为2014年青奥会网球项目裁判员。
五、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刘猛:
温暖他人,也温暖自己;感动他人,也感动自己。三年来,刘猛同学全身心投入铁路志愿服务,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旅客当作亲人,用火一样的热情去追逐自己的志愿梦想,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传递着爱心、传递正能量、树立了青春榜样。燃烧如诗的岁月、充实似水的青春,无数个永难消失的瞬间汇成温暖的感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他的成长轨迹将引领着更多人前行。
2011级专科生,男,自进校以来,他心怀感恩坚持参与志愿服务,利用自己在校所学的相关知识,服务广大旅客,通过乘车指引、售票咨询、照顾老弱病残旅客等多种志愿服务形式,向来往的旅客们送温暖,用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南京站、常州站及广大旅客的广泛赞誉。家在外地的他,连续多年在南京租房组织参与南京站春运、暑运以及节假日志愿活动,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3000小时。其“轮椅哥”的事迹受到了江苏卫视、江苏教育频道、南京日报、现代快报、上海铁道报以及中国铁道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并在2013年光荣入选“2013江苏好青年百人榜”。
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佳兴:
颁奖词:六年的坚持,500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有一个女孩用行动践行着她的信念,到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去。从陕西汉中,到江苏南京,她从这里起飞。从遥远的非洲热土,到雪域高原西藏,她带着勇气和执着将爱心传递。她,就是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佳兴,公益路上的创变者。
主要事迹:2013级硕士研究生,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十四届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2011年度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者”,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江苏省首届“我身边的好青年”百人榜上榜人物。关注民生,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她,时刻不忘带着一颗“爱心”践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参加“中国孝基金”组织的农村养老状况调研;远赴非洲加纳,从事国际义工工作;支教西藏,将青春燃烧在雪域高原;发起“乐洁童年”公益项目,关注高原牧区儿童健康成长……无论严寒酷暑,她都不曾停下脚步。她的座右铭: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七、南京农业大学张轩:
颁奖词:青年当自强,创业敏于行。他怀着一颗公益的心,用智慧和双手,勤学校园,埋首田间,情注三农,科技创业。他创建的金麦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农产品安全生产数字化技术。他是“社区感知农业”的倡导者,是“公益创业”的践行者,点亮了青年群体创业的希望,实现了团队绿色农业的梦想——躺在金色的麦子上看云!
主要事迹:2010级本科生,男,江苏省青联委员,现任南京金麦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CEO。2013年大三期间创办致力于农产品安全生产数字化研发的科技公司并获得风险投资,在全国率先探索出通过物联网等技术解决农产品安全的“社区感知农业模式”, 并倡导“公益创业”带动其他大学生成功自主创业。他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中国青年报》等十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他被团中央、全国学联表彰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文明办表彰为“江苏好青年”;并获“挑战杯”第七届江苏省创业计划竞技大赛银奖。
八、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阮泽来:
父亲言传身教,老师谆谆教诲,在他心里开出了最美丽的花。他的事迹,勾起大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出自警察学院,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拾金不昧。关注善举,更要牢记初衷。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当代警察的核心价值观,演绎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就是“有爱心、有勇气、有能力”的 “雷锋式好学警”阮泽来。
2012级本科生,男,年仅21岁的他已经在助人为乐的道路上行走了10余年:舍己救人,扶贫济穷,拾金不昧。他用无畏和大义装点着自己的青春,用平凡和低调演绎出“雷锋精神”。阮泽来从小就经常做好事,十年如一日的帮助特困家庭任国弟一家,得到了当地群众和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2013年7月5日下午,阮泽来勇救从贵州来上虞探亲的唐丽娟及她的两个小孩共三名落水群众,并对已处于半昏迷状态的那两名儿童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早在2006年,他就从家乡的池塘中救出落水女孩周帅;2014年2月,他帮助掉在深沟里的老人余婉贞脱离危险。
九、南京艺术学院曹青莞:
从无声到有声,她用笑容向世界发出了最有力的呐喊,坚持不懈,滴水穿石,二十多年苦练发声,于无声处感受生命的律动;她用纯真谱写高洁,用坚毅诠释精彩,如一株随风飘扬的蒲公英一般,用言语打破沉寂的世界,用声音传递着人世间爱的力量。
2012级本科生,女,在她三岁那年,不幸地被查出患有先天性重度神经性耳聋,但是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经过艰难而长期的语训康复工作,现在的她已可以自如地与人交谈,并且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许多令人骄傲的成绩,在2004年,她曾荣获全国第六届宋庆龄基金会奖学金;2008年代表河南省参加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手语舞蹈《星星你好》的表演;2010年被荣获河南省残疾人自强不息模范;2012年6月 作为特约嘉宾和妈妈一起做客凤凰卫视《鲁豫有约》;2013年10月,她又非常荣幸地获得了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决赛亚军,并获得导师李咏的赞赏;在今年,曹青莞又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不息之星。这些奖励驱使着她不断向前,用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
十、苏州大学朱琳:
朱琳同学,人如其名,正像一块美玉,在志向的激励下,在实践的打磨下,展现出动人的青春光彩。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虽是献血小事,却日积月累稳固升华,成为以青春之志奉献社会的人生准则,而终有大能量大影响。她的事迹感染着身边人们,也感动了我,呈现出努力向善、谋划人生的信念,愿她牢记医学生的神圣誓言,在激扬时代河流中继续书写自己的可信、可为、可爱。
2010级本科生,女,2010年加入苏州大学医学部红十字会,2011年担任苏州大学医学部红十字会成分血部门副部长,苏州市成分血俱乐部独墅湖地区执行长助理。获国家级奖励两次,省市级荣誉六次,校部级荣誉八次。从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她已无偿献血小板41次,共60单位,拥有了六本献血证。(献血量计算:每1单位血小板等同200毫升全血)。她努力完成学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从与病人家属接触到捐献血小板,从签互助单到无偿献血,从参加志愿团队到组织公益活动,逐渐成长为优秀医学生,堪为杏林学子典范。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