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瑾 何刚 特约记者 曹奕
“走进那些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不仅对高科技有了更多认识,学长学姐们开放、自主的研究方式也特别吸引我们。”前不久,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一学生于天一作为省常中与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项目的参与者,参观学习了两所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谈起这一经历,于天一至今还有点儿兴奋,“因为见过了大学的‘真身’,我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清晰了!”
“我们学校拥有本地区数量较多的优秀生源,他们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但目前学校的设施设备和师资并不适应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需要,尤其是学生自主实验的设备和条件相当落后、缺乏。”省常中校长史品南告诉记者,该校为此与多所高校开展合作项目,选拔具有创造性潜质、且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以此培养高中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宽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途径。“引入高校资源、推进学校改革”,这样的工作近年来在常州中小学广泛开展。“如何将高校智慧与中小学一线经验融合、如何将高校资源与中小学自身局限互补、如何将高校视野与中小学办学结合,是我们正在探索和实践的主题。”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志平说。
绝非“挂牌”,表里如一
近日,《常州市中小学“引入高校资源、推进学校改革”调研报告》新鲜出炉。翻开该调研报告,一张饼状图清晰地呈现了该市中小学与高校合作的方式。“新基础教育”“新教育”“新学校”等享誉全国的院校研究项目已和常州市的一些中小学“牵手”,其中以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局前街小学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项目,已具备较大的规模与影响,参与学校达到了15所。除此之外,导师带培、课题研究、课程培训、大学预科及直升制度等相对传统的合作方式与网络远程合作也达到了一定比例。
常州市院校合作调研组组长张小亚告诉记者,“去年上半年,常州市教育局成立了院校合作调研组,针对全市中小学与高校合作现状进行实证式摸底。教育局以行政公文的形式下发了普查令,每一所学校都上报了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常州市中小学与高校进行合作的项目一共有54项,总投入经费约1220万元,参与其中的教师约有3750人,学生约有3500人。“这些院校合作可不是流于形式的‘挂牌’,都是有实质内容、表里如一的。”常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该市中小学主要以项目合作为抓手与有关高校展开合作,除了较早起步、运作成熟的省常中“交大创新班”实验项目以外,翠竹中学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进行的“‘以学定教’课堂结构转型研究”,常州市第一中学与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的机器人合作项目,市北实验初中与华东师范大学搭建的“博士工作站”等项目都在实打实地进行着。
在推行项目合作的同时,常州市一部分中小学还成为了高校生源基地、实习基地、实验基地和专项实践基地,而高校则成为中小学生的研究基地。如今,与常州市中小学展开合作的高校已达到53所,涉及常州、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区乃至海外。“院校合作已逐步成为我市中小学教育实践进程中的辅助力量,进入教育课程改革的视野。”朱志平说。
从“点对点”到整体变革
作为第一所“吃螃蟹”的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就“新基础教育”的合作可追溯到1999年。“那时,学校进入了发展瓶颈期,与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合作让学校找到了发展的切入口。”常州二实小副校长朱丽萍介绍说,起初,华师大专家指导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后,主要从课堂教学变革和教师发展两个维度进行实践探索;2012年后,学校在文化、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工作等多方面与专家团队展开合作;如今,学校与华师大的合作研究已形成了稳定的运行机制,教师与专家组之间也建立了多元的沟通互动方式。“我们和二实小已融为一个团队,相互滋养,共同发展。”当二实小创建成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研究合作校后,“新基础教育”始创者、华师大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如是说。
由最初的项目合作到基地建设再到如今变成合作单位,15年过去了,二实小与华师大合作的星星之火已蔓延成钟楼区整体介入“新基础教育”的燎原之势。今年暑假,常州市教育局还通过行政推动,在全市范围内选派了一批有志于“新基础教育”合作的校长去上海培训。
如果说二实小与华师大的合作体现了一所学校进入发展高原期后主动寻找“氧气”的历程,那么常州市勤业中学与高校的合作则见证着一只青涩毛虫的美丽蝶变。
2002年,勤业中学还是一所薄弱初中,被常州市教育局作为课改实验基地整体“打包”给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进行课程改革合作研究。“南师大的教授团队每周来校听课诊脉一次,与一线教师共同探究,从课程探究、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估,南师大专家全程参与。”勤业中学副校长毛晏雯说,“南师大的几位博士生还专门在我校蹲点进行课堂研究。”如今,勤业中学已成为常州初中教育领域的一颗明星,该校“尝试院校合作推进课改,使弱校变强校”的模式也已推广到了更多学校。
在初始阶段,常州市的中小学校大多从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师生培训研修等方面寻求高校点对点的服务,而现在这些学校普遍启动了在高校引领下的整体变革项目。这些项目以建设多元、多向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新型学校为长远目标,以期实现学校文化、课程、教学、德育、科研的整体创新。朱志平说:“无论是以点带面还是点面结合,各校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才能发挥与高校合作的最大效应。”
“萝卜炖肉才好吃”
“萝卜炖萝卜哪能好吃,得放肉啊!”勤业中学校长岳亚军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向记者阐释了高校专家团队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
12年前,刘霞是勤业中学一名普通的地理教师,“如果学校没有和南师大合作进行一系列的课改实验,我不可能在40岁之后还拥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刘霞成为了常州市地理名师,她设计的校本课程在全国评比中摘得桂冠。伴随着刘霞等教师个体的成长,勤业中学也摆脱了建校时“有教室、没教师”的窘境,迎来了教师队伍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院校合作的实践中,常州市许多中小学都已形成“名师工程为龙头,自主发展为主,专家引领为辅,校内外资源配合,学研用相结合”的校本化和多样化的师修模式。有的中小学借助高校资源,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着力打造骨干教师,更多的学校将高校资源引入日常教研,通过改善教师团队本身的品质来实现教师的“底盘提升”和“高位发展”。据常州市院校合作调研组回收的调查问卷显示,该市有92.5%的中小学教师认为通过院校合作,学校最大的变化是“教师团队成长”。采访中,局前街小学的一位教师高兴地说:“在跟随专家听课、评课的过程中,我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观念一直在不断地更新,也更加乐于参加课题研究了!”
中小学教师群体被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后,学生面貌也焕然一新。走进常州二实小“新竹服务公司”,学生们正在争相观看“我能行”工作部招聘启事,“《新竹展板》编辑部广告策划”“导读小先生”“新竹记者站摄影记者”……许多岗位引得孩子们跃跃欲试。在新桥小学,学生的自主管理组织“儿童文化园”,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丽华中学开展的师生互助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和学生小组互助的“学生成长伙伴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曾经许多学校都是被动地执行相关部门的学生工作安排,高校资源的引进点开了‘为学科学习至上’的‘死穴’,各校开始主动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设计能满足和引领学生需求的活动,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健康成长。”常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戚宝华说。
摸着石头过河
“有时候觉得自己处于‘被指导’的心理状态,无法和专家进行平等对话。而且他们的话语体系也跟我们不一样。”谈及中小学与高校合作时引发的困惑或遇到的困难,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一名教师向记者说。的确,从常州市院校合作调研组现场访谈、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材料诊断等过程获取的信息来看,目前该市的院校合作还存在一些亟待磨合或改进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中小学都是主动寻求与高校合作并出资聘请高校教师提供教育服务。高校有限地转让了无形资产如学校形象、智力资源等的使用权,却基本上没有物质和经费的投入,并不承担任何风险,双方的合作是一种不对称的合作关系。常州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反映,一些高校指导者,尤其是没有教学经验或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导致理论和实践“两张皮”,不能有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取其精华并不意味着全盘吸收,中小学校本土的、草根的东西不能丢弃。各学校还需进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校本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问题。”朱志平说,在具体的操作中,一些中小学在高校帮助下提炼出了学校文化的内涵,但这并不是终点,还必须跟进对于管理文化、教师文化、教研组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走内涵发展之路。
通过具体实践,常州教育人发现中小学与高校合作并非“十全大补”。他们坦言,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中小学必须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比如要加强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能力,更多元地转型课堂教学,更广泛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等。“在常州市第三轮推进学校主动发展规划中,除了各校主动寻求与高校合作之外,教育局还将从行政层面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与高校的合作,这是各中小学走向深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戚宝华说。未来,常州市教育局将推出一系列动作,如加大对院校合作的政策支持,尤其在专项经费、教师发展、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给予保障。“我们要善于发现院校合作中较为成功的经验,并组织力量对这些经验进行论证和总结,逐步在区域范围内加以示范和辐射。此外,还要建立管理办法,加强对院校合作投入经费的审计和合作过程的督查,杜绝部分学校借院校合作的名头搞形式主义等。”
编辑:沈大雷